2月21日,武漢地鐵11號線三期首開段張家灣停車場出入場線區間右線“江盛號”盾構機順利始發,實現了左右線同步掘進。連日來,武漢地鐵萬名建設者以拼的姿態、搶的勁頭,奮力沖刺“開門紅”。目前,11、12、19號線22臺盾構機正在掘進、8臺盾構機正在調試、2臺盾構機即將完成盾構接收。
11號線三期“江盛號”盾構機順利始發
張家灣停車場出入場線區間全長820米,其中750米為盾構法施工,70米為明挖法施工,目前明挖段和左線區間已施工完成。
該盾構區間自張家灣停車場始發,先后下穿江盛路和大型廠房,在江民路區間明挖段接收。區間穿越主要地層為長江一級階地淤泥質粉質粘土、粉質黏土夾粉土和粉細砂等軟弱地層,施工中需下穿雨水、污水等各類管線,其中下穿220千伏高壓電力頂管為最大“攔路虎”。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一級項目經理王振洋說,通過對張家灣停車場出入場線區間左線盾構掘進過程中的借鑒,10余次對220千伏高壓電力頂管進行全方位調查,組織產權單位及專家咨詢論證,提前進行盾構掘進參數理論計算,精確到每一環掘進參數指令,并對電力頂管布設檢測點,進行實時監控,適時調整盾構掘進參數,最大程度做到風險可控。
12號線青羅區間“井岡山5號”盾構機
10晝夜完成下井組裝
青羅區間右線全長874.5米,采用盾構法施工,盾構機需近距離下穿110千伏電力隧道和雨水箱涵,穿越富水砂層及淤泥質軟土不良地層,施工安全風險高、難度大。承建方中鐵四局邀請專家研究討論,定制了由中鐵裝備最新研制的土壓平衡盾構機,具有安全性好、掘進效率高、適應性強等特點,被命名為“井岡山5號”的盾構機,開挖直徑6480毫米,主機總長8658毫米,整機總長85米,整機重500噸。
同時,項目部全力以赴,大力投入大量人、材、機優質資源,24小時不間斷施工。開展“保節點、大會戰”活動,實現盾構配套設備“快速進場,直接使用”,為盾構機具備順利始發創造條件。
武漢地鐵集團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康安棟介紹,項目部通過涌水涌砂應急演練,細化明確其應急工作職責,提高全員安全防范能力。此外,通過信息化實時全面監控,動態掌控出土量、盾尾間隙、地表監控測量等數據,確保盾構機安全、平穩、高效施工。
19號線鼓花區間右線盾構機成功接收
創新工法實現“五無隧道”質量目標
鼓花區間盾構全長4.2公里,從2021年9月28號始發,經歷15個月的不間斷施工,經歷兩個不停工的春節,100多名建設者經歷近450天的日日夜夜。
鼓花區間盾構長距離下穿嚴西湖約1.3公里,區間實測最大水深約3.6米,隧道頂距離湖底最小距離為10.3米,穿越地層為中風化泥巖,隧道上部為非隔水的殘積土層,并且區間存在多處破碎帶,地質條件差。
武漢地鐵建設事業總部業主代表余亞東介紹,19號線項目部在掘進過程中嚴控掘進參數,落實軸線控制、沉降控制、管片破損控制、管片滲漏控制、管片收斂控制“五項硬指標”;嚴格對標“三道關”第一道關,管片生產后必須進行三環試拼裝,首件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后續施工,不合格管片堅決予以退場;第二道關,盾構始發前必須進行始發節點驗收,各項條件具備,各個環節完備,準備工作到位方可始發;第三道關,盾構掘進一百環后,必須進行百環驗收,對百環管片質量進行系統分析,查漏補缺,歸納總結,驗收通過才允許繼續掘進。從而,實現了“無污染、無錯臺、無破損、無滲漏、無超限”的“五無隧道”質量目標。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