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區最快地鐵正飛馳而來
走進天府之國的“春日畫卷”,一幅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者們的“春耕圖”映入眼簾。4月18日,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三期臨江段盾構區間也是首個管段區間實現貫通,標志著我國西南地區速度最快地鐵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長14.3公里的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三期是連接成都市區與天府國際機場的地鐵快線,也是一條兼顧市域和機場客流的復合線,設計速度140公里每小時,為我國西南地區最快地鐵。該線路均為地下線。
“我們針對建設難題,加強科技攻關,通過開展專項技術革新和實踐應用,總結形成了綠色、經濟、環保、安全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動成都地鐵高質量建設!”中鐵二十二局集團軌道公司項目負責人付棟梁說。
臨江段盾構區間下穿天府機場高速,橫跨綜合管廊群,穿越微瓦斯地層,是全線難度最大標段之一。建設者們接連遭遇大坡度盾構始發、淺埋段掘進、掘進開挖面上軟下硬等挑戰。其中,淺埋段盾構掘進尤為困難,隧道埋深最淺僅3.6米,地表沉降控制難度極大。
項目部技術小組深入現場勘查,反復論證,科學制定方案。通過加強監測,不斷調整掘進參數,成功穿越該地層,并提前3個月實現了該區間隧道洞通。
雙線全長1788.528米的官堰站至停車場區間位于砂巖及泥巖地層,空氣中有瓦斯,最大濃度達百萬分之8120,主要成分為一氧化碳,屬于微瓦斯區間,使得地下盾構隧道如同一個超級“煤氣罐”。項目部嚴格執行隧道安全管控,在隧道內外安裝了通風系統、氣體檢測系統、瓦斯閉鎖系統,并對盾構機局部進行防爆設計與改造。同時,他們從盾構掘進參數控制,以及渣土改良、盾尾密封、隧道內渣土運輸等方面,層層落實瓦斯監控責任,實現了盾構安全掘進。
如何妥善處理盾構掘進產生的大量渣土,是事關城市地鐵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個左右為難的棘手問題?!拔覀儽M量把渣土消化在施工現場,從源頭對渣土中的固體顆粒進行篩分,并進行加工處理,一方面大大減少固態廢料的體積和數量,一方面成功實現廢料資源化循環利用。這樣做,真正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付棟梁說道。
截至目前,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項目已完成33.34萬立方米盾構渣土分離,回收14萬立方米可利用砂石,資源化利用率高達42%。
成都軌道交通18號線是成都市“東進”戰略上的首條主動脈。建成通車后,線路將首次聯通成都市主城區、天府新區、東部新區及天府國際機場,對整體優化成都市“東進”交通網絡布局,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據悉,目前成都地鐵已開通運營線路13條,開通運營里程558公里,在全國排名第四。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