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合肥軌道3號線南延線“云谷路站至幸福壩站區間右線”“青年路站至云谷路站區間右線”兩條盾構單線區間同日貫通,標志著3號線南延線順利實現全線“洞通”!
3號線南延線全長11.3千米,均為地下線,設站8座,線路起于館驛路站,沿深圳路、青龍路、站前路、金寨南路、翡翠路敷設,銜接既有運營3號線幸福壩站。與既有3號線貫通運營后,將串聯肥西縣、經開區、政務區、蜀山區、廬陽區、瑤海區、新站區等區域,進一步加強肥西縣與合肥中心主城區之間的聯系,極大提高周邊市民群眾出行通勤效率,推動合肥軌道邁入“市縣一體化”新時代。
作為合肥軌道三期建設規劃首批開工項目,3號線南延線的建設者們不畏艱難,歷時近2年7個月櫛風沐雨,成功克服了高難度盾構接收、涉鐵工程、下穿既有地鐵線、清障掘進、地質條件復雜、地下管線復雜、穿河穿橋等多個難點,用匠心鑄造城市動脈,全力以赴交出讓市民滿意的答卷。
竭力為民
創新盾構接收工法
此次貫通的“云幸”區間右線全長1202米,盾構機從云谷路站始發,沿翡翠路向東北掘進,先后下穿恒通鐵路專用線、既有運營3號線翡翠湖停車場出入場線、方興大道高架橋等多處重大風險源,至既有運營3號線幸福壩站接收。
“施工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我們每天堅守在現場,絲毫不敢松懈。” 3號線南延線業主代表尹旺介紹道。
難題之一便是盾構機掘進過程中,監測發現方興大道南側地下存在一根廢棄管道,位于隧道中部,在不影響周邊管線的基礎上清除障礙,保障盾構機安全掘進難度很高。尹旺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反復研究討論,決定采用鉆探排摸定位確定管道位置,再采取“沉井+橫通道+千斤頂拉拔”方案清除廢棄管道。“先在廢棄管道附近做沉井,接著開挖橫通道到達廢棄管道對管道進行切割,最后使用千斤頂將管道分段拔出,才能實現安全、快速清除障礙。”操作難度大、困難多,尹旺帶領參建單位每日值守現場,時刻緊盯進度,最終順利通過風險源。
另一難題則是盾構機接收。為確保路面車輛正常通行,最大程度上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影響,尹旺多次組織開展方案論證和實地查勘,積極協調各部門,尋求在不進行路面開挖的前提下完成盾構機接收的方法。
“再難也不能退縮,再硬的骨頭也要啃下去。”最終,尹旺帶領參建單位精心籌劃,在不影響既有線運營條件及各項安全措施到位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既有3號線運營維保檢修時段,在全封閉區域穿插開展施工作業,成功解決了封閉區域內盾構機接收基座和洞門鑿除等諸多難題,不僅提前一個月完成區間貫通目標,也為市民出行提供了最大的便利。
迎難而上
全力攻克最深風井基坑
“青云”區間左線全長2141米,隧道埋深9.4至29.01米,最小曲線半徑350米。由于區間長度較長,“青云”區間采取分段掘進的方式。
盾構機從云谷路站始發,先后穿越濱河公園陽光車庫、引江濟淮派河河道,在地下五層結構25米超深風井曲線接收后再二次始發,先后下穿肥西城西排澇站、卞小河、引江濟淮匝道橋,近距離側穿金寨路高架橋橋樁,全斷面穿越430米含水量豐富的粉土粉砂地層,至青年路站接收。中間風井基坑開挖最深處達37.6米,刷新了合肥軌道基坑開挖深度記錄。
“這個風井位于肥西縣派河大道西側,城市道路交通繁忙,周圍環境復雜,毗鄰引江濟淮新河道,地下水豐富,是整個3號線南延線全線洞通的關鍵一環。”尹旺介紹道。
區間風井圍護結構為1米厚的地下連續墻,墻深45米,進入中風化泥質砂巖層22米,單幅地連墻鋼筋籠最重達54.3噸,此等規模的鋼筋籠在合肥軌道建設歷程中也屬少見。超深的地下結構施工,需要更為精湛的工法。尹旺帶領參建單位經過多次比選,決定采用旋挖鉆機輔助液壓抓斗成槽工藝,順利完成了全部18幅地下連續墻施工,每一個施工細節都緊繃神經,一刻也不敢掉以輕心,成功解決了超深地下結構施工難點,為盾構區間順利掘進提供了有力保障。
區間風井施工已十分不易,盾構機的接收和二次始發更是難上加難。由于青年路站盾構接收端緊臨卞小河,地層土質松軟且地下水豐富,基坑存在偏壓和突水突泥風險,尹旺帶領參建單位多次組織專家論證,采取“端頭加固+降水井輔助降水+鋼套筒”的方式進行盾構接收。該方法大幅降低了施工風險,有效節約施工成本,順利實現了區間貫通任務目標。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在合肥軌道全體建設者的共同努力下,3號線南延線工程迅速推進。截至目前,8座車站已有7座主體結構封頂,盾構區間已全線洞通;機電安裝及裝飾裝修已完成總量的17%,軌道鋪設已完成總量的54%。
合肥軌道將繼續秉承“人民軌道人民建,人民軌道為人民”的初心使命,乘勢而上,扎實做好3號線南延線后續附屬工程施工、機電安裝及裝飾裝修、軌道鋪設、道路放行等各項工作,為完成“三線開通”年度目標任務而團結奮斗,奮力譜寫合肥軌道建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