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廣東的鐵路線網還是“人”字形。歷經數十年發展,廣東鐵路線網從“人”字型往外擴散,軌道網絡越織越密,未來有望成為全球高鐵網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助力人與貨物疾馳:今年上半年,廣東完成客運量3.85億人,增長68.5%,貨運量則達到17.93億噸,同比增長3.6%。
“十三五”期間,廣東多層次鐵路網絡初具雛形,鐵路運營里程達4871公里,高速鐵路新增里程1007公里。到2025年,廣東鐵路運營里程預計達到6400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含200公里時速以上城際鐵路)預計達到3400公里。
《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珠海至肇慶高鐵等項目,同時加快構建橫向城際通道,強化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高效銜接,全面推動軌道交通多網融合。
鐵路線網越織越密
過去,廣東的交通運輸網主要以公路、水路為主,鐵路網絡并不發達。上世紀90年代,廣東作為經濟大省,鐵路通車里程名列卻排全國倒數第二。彼時,人均里程長度甚至不到一支香煙。
廣東深刻意識到“要致富,先修路”,而且這條“路”必須速度快且安全,在軌道交通建設上不斷攻堅克難、厚積薄發。數據顯示,2005年廣東鐵路營業里程為1924公里,僅比2001年增加了39公里,但到2010年增至2297公里,普通速度鐵路承擔的人與貨物周轉量也越來越大。
2009年開通的武廣高鐵是廣東第一條高鐵干線,意味著廣東的“高鐵時代”來臨。2010年,武廣高鐵首次投入春運,運力便達578萬人,占廣鐵總運力的24%。開通至今,武廣高鐵發送旅客突破10億人。今年春運,廣東境內10余條高鐵分擔了廣鐵八成運量,高鐵成為人們通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到“十三五”期間,廣東鐵路營業里程增長到了4000多公里,較“十一五”翻了一番以上。此后,新線路增加、營業里程翻倍、時速不斷提升,大灣區的軌道網絡越來越密集。
武廣高鐵建成后,京廣、南廣、貴廣、廣深港等多條高鐵相繼開通運營。2021年,一條連通革命老區和經濟特區的列車——贛深高鐵正式通車運營。贛深高鐵通車后,贛州至深圳的最快旅行時間由5小時32分壓縮進2小時內,大灣區與江西省的經濟合作更加緊密。
贛深高鐵北起江西省贛州市,南至廣東省深圳市,途經河源、惠州、東莞等地市。由此,地處粵北的河源建成高鐵,彌補了河源沒有高鐵的空白,而廣東成為繼福建、安徽、江蘇、江西、河北之后,全國第六個“市市通高鐵”的省份。此后,廣東全省21市基本全部實現3小時左右通達,廣東全域形成“三小時經濟圈”,離“123”出行交通圈目標的實現更近一步。
實現“市市通高鐵”后,廣東未止步于此,加速實現“市市通350高鐵”。7月10日,新建廣汕高鐵正式啟動聯調聯試,該線路全長202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設新塘、增城、羅浮山、博羅、惠州南、惠東、深汕、汕尾8座車站,預計將于9月底正式開通。廣汕高鐵開通后,廣州到汕尾運行時間將由目前的2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將充分調動優勢區域資源,有力帶動沿線城市經濟發展,推動粵東地區加快融入大灣區建設。
2012年,廣東鐵路營業里程為0.28萬公里,而到了2022年,這個數字變成了5341,實現了87.7%的增長。其中,高鐵(設計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鐵路)里程為2458公里,居全國第一,高鐵里程數在10年間增長337.9%,增速也位居全國第一。
十年間,廣東從“普鐵時代”全面邁入“高鐵時代”,軌道建設取得全面成就。
高鐵沿線產業帶隆起
鐵路網“織”好后,人便于行達天下,貨暢其流天地寬。
高鐵的開通帶來了人的流通,也帶來了資金的流動,一條“大產業帶”在廣東途經區域“隆起”,例如,清遠和韶關經濟開發區90%以上的投資項目都來自珠三角。數據顯示,2015年,清遠、韶關等高鐵沿線城市的GDP增長率均在8%以上,增幅高出全省其他各市。
高鐵線網助力廣東與其他省市生產要素快速流通,人流、物流、資金流在這里交錯匯集。貴廣、南廣高鐵為粵桂黔三省區打造出兩條安全便捷且經濟效益顯著的“黃金大走廊”,粵桂黔三省區形成4小時左右經濟生活圈,有力助推了西南與華南的區域協同發展。
根據《“十四五”時期粵黔東西部協作協議》,廣東繼續結對幫扶貴州。作為貴州的交通大動脈,貴廣高鐵幫助連接東部沿海的優勢資源,同時,人口總量龐大的廣東也為貴州輸送了大量游客,實現優勢互補。
2019年開工建設的廣湛高鐵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湛高鐵全長約401千米,設計時速350千米,一路連通珠三角城市與粵西地區,有力推動粵西高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實現粵西與北部灣經濟帶、海南自貿區等地區融合發展。
除了高鐵,城際鐵路是大灣區加快現代化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珠三角城市群區域協同發展提速更加明顯。廣深港高鐵、廣珠城際、廈深鐵路把廣州與深圳、東莞、佛山、惠州、珠海等城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珠三角城市群1小時生活圈建設大大加速,人、貨、資金的流通更加順暢。
2020年開通運營的廣清、廣州東環城際鐵路貫通清遠清城、花都、 白云機場,作為珠三角城際鐵路網的重要線路,廣清、廣州東兩條環城際鐵路的開通加速實現了廣清兩地交通“地鐵化”、“公交化”運輸。
在城際鐵路加快實現廣州、清遠兩城一體的背景下,清遠南部地區與廣州核心城區將形成“一小時通勤圈” 。雙城通勤更加便利,線路開通能夠承接廣州優勢資源,賦能清遠發展,推動作為珠三角后花園的清遠與珠三角核心產業圈融合。
今年,廣湛、深江、珠肇、梅龍高鐵和粵東城際等37項共2190公里在建項目建設正在加快,廣東還計劃建成廣汕、汕汕高鐵(至汕頭南)和新白廣、珠機城際二期、廣佛南環等8項511公里。隨著高鐵新線的不斷加入,廣東高鐵版圖將串珠成線,織線成網。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