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交建承建的深圳地鐵8號線二期工程順利完成列車熱滑試驗,標志著該工程即將進入綜合聯調、試運行階段,為年內實現高標準、高質量開通試運營邁出了關鍵一步。據悉,該線路將成為年內深圳開通的唯一一條地鐵線路。
這是中國交建在深圳軌道圖上勾畫出的又一段壯美線條,也是中國交建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又一體現。“十四五”以來,中國交建咬定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持之以恒建設“科技型、管理型、質量型”世界一流企業。截至2023年,中國交建在《財富》世界500強排名第63位,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18連A”。在深圳,中國交建與深圳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同行,為深圳的“雙區”建設注入動能。
敢闖敢拼的“后來者”:八年時光,承建7個項目
作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中國交建擁有驕人的履歷:世界最大的港口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與橋梁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起重機制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設計公司;亞洲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中國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資商。從港珠澳大橋到深中通道,再到遍布全國和全球的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和橋梁隧道,人們都能看到這家世界級建筑企業的雄闊身影。
在深圳經濟特區的改革進程中,中國交建也曾是重要的參與者——1979年,就是中國交建在蛇口那聲開天辟地的“開山第一炮”,吹響了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號角,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
但是在深圳軌道交通市場上,中國交建卻是不折不扣的“后來者”——當中國交建于2015年底首次中標地鐵項目時,深圳第一條地鐵已經開通11年,和“對手”相比,經驗上的短板愈發明顯……回憶那段艱難時刻,中交的建設者們用“極不適應”形容當時的窘迫局面。
但是,困難并沒有讓交建人退縮,反而讓他們以更大的動力投入深圳這片改革的熱土。“經濟特區是率先遇到困難、率先暴露問題的磨礪之地,也是鼓勵創新探索、歡迎大膽改革的發展熱土。在特區遇到問題,就要用特區的方式解決。要改,要變,要調整模式,要重建團隊,要拿出適應特區要求、特區標準的模式、路徑、辦法。原來‘單打獨斗’甚至簡單整合資源的思路,必須徹底改變。”中交深圳工程局黨委書記、總經理楊發克說。
2015年,隨著2號線三期、8號線一期兩個項目中標,中國交建正式成為第五家進入深圳軌道交通市場的大型央企,以大城市、大交通為基礎,完善了業務地域領域的布局。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中國交建積極適應深圳市場,成立管理平臺公司,強化參建單位協同,加大管理力量、理順管理流程、理清管理邊界、落實管理措施,一個運行順暢、統籌有力的中交一體化管理體系完全成型,帶動整個建設團隊“殺出重圍”。
這是一個現代版的“后來者居上”故事:2018 年 4 月,參建的中交二公局首臺隧道掘進機單月掘進546米,創造了深圳地鐵掘進紀錄;2020年10月,2號線三期、8號線一期順利開通運營,結束了鹽田區不通地鐵的歷史,助力了深圳“東進”戰略縱深推進;2021、2022年,中國交建在業主單位年度評比中,連續榮獲城際鐵路綜合優勝單位等殊榮,多次榮獲考核第一名;2022年11月,6號線支線建成投用,促進了城市空間結構完善,成為新時代軌交跨城協同發展的典范;2023年7月,8號線二期項目順利實現無尾工熱滑,將成為年內開通的唯一一條地鐵線路。
將近八年的時光,中國交建在深圳軌道交通市場由最初承建2個項目,合同總額42億元,成長為承建7個項目,合同總額266億元的“主力軍”。在深圳這片以開拓、創新、速度著稱的改革熱土,中國交建也譜寫了一曲雄渾壯闊的改革發展之曲。
攻堅克難的“逐夢者”:圓滿完成“地鐵施工博物館”線路
軌道交通的高質量發展為深圳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中國交建深諳這一點,也將高質量貫徹至建設的每一個環節,以高質量的軌道建設為深圳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助力。
在已經開通運營的8號線一期深外高中站,毗鄰深圳外國語學校與兩個小區,熙熙攘攘的人流訴說著這個“民生大站”的繁華,而在當初的施工中,這條被業內人士稱為“地鐵施工博物館”線路,因為沿途地質條件極其復雜,對中國交建而言甚是不夠“友好”。
覆土小、地層差跨度大、斷面高、開挖難度大、施工通道有限、渣土材料進出困難……面對一系列“硬件”上的困難,設計人員和決策者們通過近1年的論證和勘察設計,最終敲定了明暗挖結合的車站型式,既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工程造價又完美解決了場地和環境問題。但即便如此,深外高中站的暗挖大斷面也長達145米,最大開挖寬度達到21.6米,開挖斷面達365平方米,成為當時深圳最大的暗挖車站。
既是又大又硬的“骨頭”,又是不可輕易擾動、否則后患無窮的“豆腐塊”——中交建設團隊最終選擇采取雙側壁導坑法,將大斷面化整為零,分隔成九宮格小斷面進行開挖作業的施工方法,最終在24小時不間斷作業的情況下,這支隊伍歷時413天,開挖土石方約5萬立方,歷時166天,完成二襯混凝土澆筑約1萬立方。最終順利完成開挖施工,未發生任何險情。2019年12月7日,深外高中站圓滿封頂,該項目也入圍參加了國際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2020年隧道工程獎項的年度工程獎評選。
技術創新的“實踐者”:首次用機械法完成聯絡通道施工
中國交建高質量的軌道建設還體現在,他們不斷地以技術創新攻克施工中遇到的難題。
作為在軌道交通區間隧道中重要的防災設施,聯絡通道是隧道內的逃生通道,地鐵隧道中每600米就要設置一處。而深圳地質情況較為復雜,溶洞、富水砂層、“上軟下硬”地層多發,聯絡通道施工難度很大。如何尋找到安全、快捷、經濟的施工方法實現地下空間聯通成為了中交建設者們下定決心進行攻關的問題。通過與業主單位的深度溝通,根據實際需求,中交的工程師們依托自身優勢、著眼行業發展,組織開展機械法聯絡通道技術的研發。
2022年12月15日,隨著最后一環管片就位,由中國交建承建的深圳地鐵8號線二期大梅沙站-小梅沙站盾構區間機械法聯絡通道順利實現貫通,這是深圳地鐵首次運用新工法完成的聯絡通道施工。該技術作為深圳市在地下工程領域中的一大創新,將為深圳市軌道交通優質高效完成聯絡通道施工提供技術支撐,同時該技術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地下工程向非開挖化、全機械化邁出的重要而堅實的一步,對推動深圳市軌道交通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綠色環保的“捍衛者”:主動融入深圳城市建設理念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深圳,這一點更是明顯。
“深圳藍”“深圳綠”,早已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它的背后,是深圳始終堅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目前,深圳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綠色“種子”在各領域開花結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繪就了靚麗“底色”。
承建深圳軌道交通八年來,中國交建也將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使命,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主動融入當地城市建設理念,建設綠色地鐵。
在6號線支線的建設過程中,中交建設者引入盾構渣土環保處理系統,通過對盾構渣土多級篩分,將渣土處理成黏土球、大石塊、砂和泥餅,并將泥漿脫水干化、尾水循環利用。對從渣土里分離出來的碎石和砂經過配比用于盾構注漿,脫水泥餅改良后可以用于地鐵車站基坑頂板回填。避免了地下施工階段,盾構渣土外運帶來的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和運輸過程中的揚塵等環境影響。
在風景秀麗的小梅沙景區,由中國交建承建的深圳地鐵8號線二期項目啟動了“花園式”工地建設,積極投入防噪音綠色施工大棚、自動噴淋系統、自動沖洗設備、自動噪音檢測設備等環保設施,獲得政府和當地居民的一致好評。
在沿線青山綠水環抱的深惠城際大鵬支線,中國交建引入了渣土篩分廠、盾構施工廢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等環保設施,高標準做好綠色文明施工。2023年8月,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在深圳召開工程建設綠色建造經驗交流暨現場觀摩會,中國交建深惠城際大鵬支線項目作了題為《倡導綠色低碳施工,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150余名來自全國的工程建設企業科技、質量、技術及節能環保等相關業務的負責人、綠色建造專家對大鵬項目進行了現場觀摩,對其綠色施工建造和信息化管理給予了充分肯定。
如果說如期高品質開通展現的是中交施工能力,那么做好環保建設就展現了中交的責任擔當。
以人為本的“守望者”:讓產業工人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產業工人是軌道交通建設工程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只有讓他們安居樂業,才能確保隊伍的扎實穩定,也才能保證深圳軌道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2018年,中國交建在6號線支線創建了深圳地鐵首個施工實操實訓基地,為電工、電焊等鋼筋加工作業的各類聯動操作培訓提供了硬件基礎,技術工人在多媒體教學中心結束理論教學后,通過實操訓練與考核,能夠更完整、系統地掌握地鐵建設施工的各項技能。“我想多學點東西,以后走到哪里都不怕。”參與項目建設的彝族青年木色爾地,曾因家庭貧困而輟學,面對項目給予的穩妥細致的工作安排和安全培訓教育,他興奮地說。時至今日,由中國交建承建的深圳軌道交通項目都會為產業工人提供技能培訓,安排標準化的住宿環境,定期組織觀影、體育等文體活動,讓產業工人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深圳的發展,不僅意味著市場機遇,更意味著創新突破的宏大空間和澎湃動能。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優勢、戰略優勢,我們完全有可能將自身的改革與探索進一步深化,形成更加成熟、有力,更加符合中國經濟發展需要和中國交建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重點項目、重要區域、重大市場運營管理模式,在為城市發展貢獻更多中交方案的同時,也能為中國交建其他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與做法。”楊發克說。
2023年,中交建設者在深圳的多個區域踐行著軌道交通的高質量發展,在鹽田區,他們正全面加速8號線二期建設步伐,用行動向深圳人兌現“乘著地鐵去看海”的承諾,力爭年底實現高品質開通;在光明區,他們在優質高效地建設6號線支線二期,進一步助力深莞一體化提速;在龍崗區、坪山區、大鵬新區,他們全力推動大鵬支線建設,推動深圳都市圈互聯互通步伐的升級提速。中交建設者已然成為深圳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