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成都,擁有西南交大、電子科大、中鐵二院、中鐵二局、中鐵八局等行業領先的科研教育機構和勘察設計施工企業,匯聚了以中車成都公司、成都中車長客公司為龍頭的軌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400余家,已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達558公里,為全國性鐵路綜合樞紐,發展軌道交通產業具有天然的優勢。基于此,成都市已將軌道交通產業作為28個重點產業鏈以及10個以上千億級產業之一,對軌道產業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
成都軌道集團充分發揮國企示范引領作用,依托成都超大規模軌道線網資源以及全產業鏈條集聚發展優勢,以產業“建圈強鏈”為主線精準發力,實現精準對接城市發展戰略、精準服務軌道運營需求、精準聚焦產業科技前沿,不斷做優做強“產業投資、產業運營、產業服務”三大主業,全力推進軌道產業生態建設。
精準對接城市發展戰略,引優育強,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以產業研究為引領
以成都市制造強市戰略及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為指引,深入開展產業投資機會研究,先后發布了《成都城市軌道交通產業投資機會研究》《成都市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藍皮書》《川藏鐵路涉鐵產業發展促進機會研究》等系列產業研究成果,立體展示成都軌道產業生態全景,繪制了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圖譜,提供了精準的產業招引對策。
以協同招引為手段
深入開展“鏈主聚鏈輔、圈鏈拓生態”產業協作,推動成立成都市軌道交通產業生態圈聯盟,協同政府部門先后引進中車四方、中車長客等30余家行業龍頭企業落地成都,促進成都形成“一校一總部三基地”軌道產業空間發展格局,2022年全產業鏈主營業務收入約2000億元,年均增速10%以上,城軌車輛裝備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50%,助力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成為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成都成為國內五大軌道交通零部件配套基地以及產業鏈最齊備城市之一。
以專精特新為突破
聚焦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科技創新、智能運維”等重點領域,牽頭推動軌道裝備智慧工廠、交控科技西部區域總部等14個“專精特新”高能級產業項目落地成都,實現直接投資簽約額超13億元,帶動市域外投資超18億元,項目累計總投資可達50億元以上,本地投資簽約總額超80億元。推動成都形成車輛智慧檢修、下一代智慧列控系統、自主化電氣牽引系統等產業關鍵設備及系統的研造修能力,推動實現“成都車,成都研,成都造,成都配套”。
精準服務軌道運營需求,數智賦能,打造智慧維保集群
圍繞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運營全生命周期管理需求,創新構建“1+N”城軌智能維保體系(1-軌道車輛,N-車輛核心部件及關鍵系統),聯合中車四方、中車長客在元華車輛段合資建設總面積超過8萬平方米的西部地區首個具備城軌A型電客車自主檢修能力的維保基地——成都軌道裝備智慧工廠,推動產業鏈相關企業落地工廠,形成每年超過250輛的“整車+轉向架+大部件”核心檢修能力,就近精準服務軌道運營車輛檢修需求,打造國內城軌車輛智慧檢修合作標桿。
車型更兼容
圍繞多線路、大批量、跨平臺的車輛檢修能力建設,2023年建成投產跨平臺城軌車輛轉向架檢修生產線,可兼修A型、B型地鐵車輛和時速140-160公里市域列車的車輛轉向架,在國內城軌車輛轉向架檢修線中尚屬首例;同步實現了車輛齒輪傳動系統生產線的跨品牌維修,提升設備檢修的兼容性。
管理更智慧
以數字化、智慧化賦能生產管理,率先引入了MRO(城軌檢修系統)、IOT系統(產線數字化系統)等生產管理系統,打通了生產制造各環節數據鏈接,實現了車輛檢修工藝、采購、生產、質量等各環節的信息共享、有序協同,推進檢修管理手段由事后檢修、計劃檢修向預測檢修、精準檢修迭代升級,全面提高生產智慧化水平。
檢修更高效
依托與地鐵車輛段同址辦公的獨特優勢,實現了與地鐵車輛段的軌道資源共享、檢修信息互通,使受檢車輛運輸更便捷,每年可節約車輛運輸成本1000余萬元。結合陸續建成投產的車輛整車、車門、齒輪箱、轉向架、空調等檢修線路,使車輛檢修前后端工藝流程銜接更緊湊,整車檢修效率提高8%。
精準聚焦產業科技前沿,創新融合,培育產業創新動能
強強聯合,科創平臺加速集聚
成都軌道集團聯合西南交大成立成都軌道交通產業技術研究院,打通產業新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產業化、產品化路徑,打造“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聯合中車時代電氣、中車時代新材成立成都軌道時代科技創新中心、西部材料與工程創新中心,聚焦軌道裝備智能化、設備統型、國產化替代、新材料研究等方向開展技術攻關,探索具有強勢增長點和高價值的新技術、新產業。聯合中車四方共同搭建2025智慧型全自動行車試驗平臺,創造了國內首個基于云計算的新一代綜合監控研究測試平臺等6項“國內首個”,為產業鏈企業提供了多系統智能運維技術試驗、多功能綜合測試的綜合性平臺。
聚焦前沿,科創成果高效溢出
聚焦城軌交通信息化、數智化、智能化、融合化發展方向,成功培育孵化了全球首臺套地鐵線路巡檢機器人、弓網在線監測裝置、接觸網懸掛狀態智能巡檢系統等20多項成都“智”造新技術,獲得專利34項、4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8個項目獲全國性創新大賽獎項。聯合中車四方研發全國首列基于5G車車通信全自動駕駛的時速140—160km/h新一代市域A型列車,聯合中車長客研發全球首列時速160公里氫能源全自動市域列車,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安全、便捷、綠色、智能的交通新載體,全力提升軌道交通“成都研、成都造”品牌溢出力和行業領跑力。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