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5 日,第十九屆 ” 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 “在北京舉行頒獎典禮,共有 42 項建設工程上榜,其中 ” 蘇州市軌道交通?2 號線及延伸線工程 ” 金榜題名。
蘇州市軌道交通?2 號線及延伸線工程全長 42.042 公里,全線設地下站 35 座。項目首創古城區富水粉細砂地層盾構穿越建筑群和盾構直接切削橋梁大直徑鋼筋混凝土群樁成套技術,研發 ” 帶箱式轉換巨型框支柱 – 剪力墻 ” 新型結構、創建數字化車輛檢修平臺、研創快速鋪軌成套技術,實現了古城保護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完美融合。
2 號線及延伸線施工過程中,蘇州軌道交通建設者攻堅克難,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盾構機在富水軟弱地層中長距離、連續密集穿越 570 棟各類建筑物,其中包括山塘街 ” 玉涵堂 ” 等文保建筑;通過探索地層變形力學特征、研發新型同步注漿漿液和泡沫劑、編制盾構施工技術指南,對穿越建筑物沉降進行縱向動態分區控制,最終實現所有建筑物沉降控制在安全范圍內。
盾構切削廣濟橋是 2 號線施工中的一大創新。山塘街站—石路站區間盾構推進時,需穿越地處交通要道的廣濟橋,途中共有 14 根直徑 1 — 1.2m 的巨型灌注樁侵入區間隧道。原設計采用 ” 拆橋—拔樁—重建 ” 傳統工法,為減少對公共交通、周邊環境的長期干擾,項目創新實施了盾構機直接全斷面切削穿越大直徑樁群的辦法,節約工程費用約 1085 萬元,減少工期 4 個月。此外,在蘇州火車站—山塘街區間通過成套技術研發,完成了國內首次成功穿越正在運營中的高速鐵路,創造了高鐵線路沉隆變形不超過 1mm 的成績。
當前,蘇州軌道交通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關鍵時期,6、7、8 號線,10 號線(蘇虞張段)及 2、4、7 號延伸線等 7 線共建,軌道集團將以此次 2 號線及延伸線工程獲頒詹天佑獎為新契機,積極搭建技術創新平臺,持續加大科研創新力度,以技術創新引領工程創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