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地鐵車站連續發生乘客腿卡縫隙事件,引起公眾關注.9月11日,一女子在上海地鐵8號線,不慎將腿卡進站臺縫隙中.
一日后(9月12日),又一女子在上海地鐵9號線,背部被車廂門夾住
事隔一周9月18日8時許,又有乘客在上海地鐵1號線黃陂南路站,腿部被卡在地鐵列車和站臺的縫隙處
上海地鐵的車廂站臺縫隙是否符合安全規范?如何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帶著這些疑問,今天我們前往上海地鐵求證
地鐵工作人員解釋稱,因為在行駛中車身會小幅擺動站臺與列車間必須留出一定空隙確保安全通行
在地鐵設計規范中規定曲線車站站臺邊緣與車廂地板面高度處車輛輪廓線的水平間隙不應大于18公分
像漕寶路站站臺中部原設計最大的縫隙達20公分,通過后期加裝防踏空橡膠條已將縫隙縮短至12公分,左右增加的防踏空橡膠條讓間隙縮短 ↓
鄧奇 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車輛總監
參照國家的規范,加寬量最大的間隙不能超過18公分,我們做了相應的措施繼續縮減在10公分左右。但受限于整個城市建設的原因,車站的建設地下空間有限,很多地方是沒有辦法設置成直線車站的。也就是說站臺與列車間的空隙無法規避,地鐵方面表示將從兩個方面著手盡最大可能避免類似事件發生
針對曲線車站進一步挖潛,看有沒有一些車站縫隙能進一步縮小,在一些重點車站會增設熒光指示燈,提醒大家更加注意縫隙。
不過,記者在車站內觀察時發現,雖然站臺不斷播報著提示聲,但仍有不少乘客專注看手機,而忽視了腳下安全
對此,地鐵方面同時提醒乘客,在出行高峰期間上下車務必要面對車門以免踏空
在人比較擁擠的情況下,不下車的乘客要防止被下車的乘客帶下來,踏入到縫隙當中,所以我們呼吁乘客在列車到站后要面向站臺,不要背對車門。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