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教育部關于支持建設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通知》相關要求,推動共同體內職業教育伴隨產能和技術標準“走出去”,助推職業教育專業、課程和資格標準的國際化,提升教師的國際化教學能力,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聯合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簡稱:馬來西亞公司)共同建立了“一帶一路”鐵路工坊”,并于9月19日在馬來西亞怡寶市成功舉行揭牌儀式。
共建“高鐵工坊”攜手出海
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堅持扎根軌道,服務產業,深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全產業鏈,跟隨中國中車和中國鐵路發展,作為首個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的副理事長單位和能力建設部的牽頭單位,學校與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車)有著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中國高鐵開到哪,哪里就有學校師生們的身影;中車的產業延伸到哪,學校的服務就伴隨到哪。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是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設置在馬來西亞的子公司,隨著中國鐵路“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還將“中國制造”的經驗和技術與馬來西亞分享,實現本土化生產。2015年4月,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正式運行,這也使得馬來西亞成為東盟第一個擁有軌道交通裝備產品制造能力的國家。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與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的開啟,是一項里程碑式的合作,“高鐵工坊”的成立,將充分利用馬來西亞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產基地和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特色與優勢,共同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僅有助于深化產教融合,同時也推動了馬來西亞在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的進步,有效地促進馬來西亞經濟發展,更將為兩國的校企合作和國際化合作項目提供堅實的基礎。
運用“中國標準”培養人才
作為首批“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學校在建設方案中提到,要服務中國中車軌道交通裝備“走出去”戰略,培養伴隨“中國中車”走遍全世界的國際化人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建設“高鐵工坊”,讓職業教育漂洋過海 打造“一帶一路”上的“技術驛站”,為“一帶一路”國家軌道交通人才來華學習和進修提供支持,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成“通往未來的列車”。此次建設“高鐵工坊”,校企雙方可協商訂制“國際工匠班”,雙方共同開發培訓、教學資源,共同制定人才培養以及培訓方案,開發雙語課程、專業標準,開發雙語教材等,雙方共享教學、生產設備儀器等。同時還可以訂制由學校為馬來西亞公司招收馬方學歷教育留學生,也可訂制由學校招收中方學生畢業后到馬來西亞公司工作。在馬來西亞期間,學校還與馬來西亞公司相關人員共同赴拉曼理工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簡稱UTAR)開展了交流活動,大家就師生互訪、海外頂崗實習、國際課程開發、協同研究等事宜暢談合作。拉曼理工大學的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產教融合等多方面與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建設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中國與馬來西亞既有淵源深厚的歷史基礎,又有緊密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合作空間大、前景廣闊,相信學校與馬來西亞公司以及拉曼理工大學的精誠合作,必將為三方帶來全新的合作思路與發展機遇。
助力“中國名片”走向世界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支點的馬來西亞,同時也是與中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合作伙伴。新的格局下,“一帶一路”囊括的國家和地區對鐵路交通都有著大量需求。湖南鐵道作為中國唯一主要面向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的高職院校,自1951年創立以來,一直致力于培養優秀的軌道交通裝備專業人才。近年來,學校與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等13個“一帶一路”國家(地區)的30個教育機構、跨國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與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交通大學合作開辦鐵道機車等3個中外合作辦學專業,辦學規模達720人,共招收有來自泰國、孟加拉國等5個國家的98名留學生。為“蒙內鐵路”等援外項目和泰國、尼日利亞等國家培訓軌道交通行業人才3000人以上。近年來,中老鐵路、匈塞鐵路、中歐班列等一個個“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成果正惠澤各方,奏響一曲曲和合共生的華美樂章。此次學校與馬來西亞公司共建“高鐵工坊”,也必將為中馬兩國架起“連心橋”,為馬來西亞人民暢通“致富路”,助力“一帶一路”跑出新速度,躍上新高度,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滿滿的“正能量”。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