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地鐵建設按下“加速鍵”,二期規劃各條線路不斷掀起大干快進熱潮。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地鐵建設背后的那些“硬核技術”。
在濟南軌道交通6號線施工現場,盾構機正在20多米的地下轟鳴著向前掘進。如此“龐然大物”在地下挖開一條“隧道”,是如何實現土層壓力不會變化的?
據現場負責人介紹,在盾構機下穿過程中,目前常用的是土壓平衡模式。也就是說,盾構機在封閉掘進的同時,靠氣壓、泡沫等填充物保證土層壓力,能更好地控制地表沉降。還可以理解為,在盾構掘進的同時,將一個建筑結構在全封閉環境下進行建造,并能保證一次成形。相較于傳統暗挖施工,土壓平衡的盾構施工模式能大幅降低地層應力損失,減少對周圍環境和地下水資源的影響。
在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鳳凰路站至林家莊站、林家莊站至雪山路站這兩個區間,盾構所產生的泥渣量約為16萬立方米。這些泥渣若充分加以利用,可大幅度提高工程進度,反之則會成為“拖油瓶”。
為充分利用泥渣,該區間創新運用盾構渣土水分離設備,可將掘進中產生的泥渣歸類,將水過濾至水池,泥土壓成泥餅,并將石子篩選出來。該裝置的使用,能將施工速度提高30%-40%,同時可節約成本約80萬元。
濟南軌道交通4號線山大路站地下巖體相對完整,硬度平均達到50兆帕,因鄰近居民區,項目部決定實施跨專業操作,用礦山鋸進行施工,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噪音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礦山鋸施工技術較為復雜,且切割深度一次不得超過10厘米。投入使用后,硬巖被切割成一塊一塊的石頭從地下搬運上來。切割完成的石塊,用挖掘機或者叉車配合履帶吊出清運。
為加固地下土層,4號線建設過程中投入使用了三軸攪拌樁技術,這項技術主要是用于對軟土層地形加固,利用攪拌樁機將水泥噴入土體并充分攪拌,使軟土變硬從而提高地基強度。據項目負責人介紹,三軸攪拌樁技術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施工技術,通常會在加固完成的第28天達到地層硬化的效果。
沖刺四季度,地鐵在行動。一個個“硬核技術”聚“指”成“拳”,助力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各項建設加速推進,為確保完成“項目突破年”目標任務、加快建設新時代國內一流地鐵集團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力量。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