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九月底滬寧沿江高鐵正式通車,10月10日,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運營籌備合作意向書簽約,太倉城際鐵路建設迎來重要節點。金秋里的一系列“新消息”,一筆一畫地將太倉樞紐之城的模樣清晰描繪。
蘇錫常城際鐵路太倉先導段,將溝通蘇錫常等蘇南沿江城市與上海的關聯,更是太倉“與滬同城”的催化劑。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縮短太倉與上海市中心間的通勤時間,實現與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9號線、12號線以及上海市域線機場聯絡線等多條軌道交通無縫換乘,助力太倉全方位融入上海“半小時通勤圈”。
沿江臨滬的太倉,內接外聯、通江達海。26分鐘到虹橋,1個多小時到南京已成為現實。隨著滬蘇通二期、嘉閔線北延伸等“5+1”軌道交通網絡加快在太倉交會,直接融入上海城市軌交網,30分鐘抵達浦東等更為便捷的交通迎面駛來。不斷加密的通勤網絡,正將太倉這份區位的優勢轉化為發展的勝勢。
“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標識要更加鮮明。太倉要全力打造融入上海橋頭堡,努力爭當融入上海的新標桿。依托上海這座面向全球開放的前沿窗口城市、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龍頭城市,把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要深入推進婁江新城建設,緊緊圍繞上海五大新城“姐妹城”定位,加速完善新城功能形態,持續抓好各項建設任務,源源不斷吸引上海科創、金融等資源入駐,努力打造成為與上海無縫銜接、高端資源集聚、綠色生態宜居的精品之城。要加快市域統籌發展,持續推動嘉昆太開展深度合作,加強區域規劃、產業創新、交通運輸、民生保障等領域協同建設,全面提升毗鄰區域形象和品質,實現資源互補、產業互動、生活互融。
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要更有力有為。一體化發展,城市群競合,“軌道上的長三角”日漸呈現,太倉樞紐之城的區位優勢日益彰顯。加速“新機遇”轉化,需要我們以發達的交通網絡帶動經濟要素和產業集聚,深化產業分工協作。聚焦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千億級產業,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充分利用上汽集團、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等龍頭企業,推動本土企業轉型升級,搶占新賽道、爭取新機遇;加快布局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戰略產業,著力引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補鏈、強鏈、延鏈項目,持續做優“3+3”產業生態;充分發揮港口優勢,努力讓“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把“港口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當前,太倉文旅產業蓬勃發展,要做好熱情迎接長三角文旅客流的充分準備,重點寫好“上海人、海上人”文章,打造成為在長三角地區具有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前景愈發光明,未來大有可期。讓我們對照“四篇文章”“兩個高于”,不斷拉高目標找準發力點,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中全力拼出“太倉速度”,高水平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太倉圖景!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