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車站正式亮相,倍受網友關注,“大氣簡約!”“好看!極簡時尚風”等評價紛紛涌現。事實上,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工程不僅僅是“高顏值擔當”,更是滿載了“一身”的“黑科技”。
成都軌道交通19號線二期工程不僅是成都市城市軌道交通第四期建設規劃的首條計劃開通線路,也是成都軌道交通首條全線采用智慧車站及智慧維保系統的線路。成都軌道集團始終踐行“人民地鐵為人民”初心,以“三前置(運營前置、TOD前置、資源開發前置)”理念為指引,通過科技賦能,深入推進“智慧建造”,全面豐富智慧出行場景,為市民乘客提供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體驗,為城市打造綠色出行的“智慧化名片” 。
智能建造 提質車站“里子”工程
就像家中裝修布設管線一樣,在地鐵車站的裝修中,乘客看不到的機電設備也非常重要,它不僅關系著運營安全與順暢,也關乎乘客的舒適體驗與安全保障,是非常重要的“里子”工程。
在19號線二期工程建設過程中,成都軌道集團全面運用BIM、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等技術,深入推進“智慧建造”,形成“智能、精確、高效、節能”工程建設模式。
19號線二期12座車站均為地下站,在具體施工過程中,面臨著冷水機房施工場地面積小、綜合管線排布密、各類閥門開關多、空調水管布置集中等難點。為優化施工,19號線二期工程采用了基于BIM技術的地鐵裝配式機房施工方案。“裝配式機房的施工,從安全、質量、工期、投資等幾方面入手,采用三維建模、精確定位、管件拆分、工廠預制、標準化生產、高效運輸、現場拼裝等方式,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冷水機房施工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既節約工期、做到了綠色施工,又能保證質量,提升工程質效。”成都軌道建設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建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多項軌道交通建設領域的開創之舉在19號線二期工程建設過程中實現——19號線二期工程采用了增加鋼彈簧浮置板減振功能的客專線42號大號碼道岔,在國內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尚屬首次,能夠實現道岔側向速度以160公里/小時高速越行,有效節省列車運行時間,提高乘客出行體驗。這也是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中型號最大、長度最長的高速道岔。
在建設效率方面,19號線二期工程建設過程中累計投入32臺8.6米大直徑盾構機。高峰時段,30臺盾構機同時掘進,單機日最高掘進36米,最高月掘進達到534.5米,刷新成都軌道交通單線建設速度的歷史紀錄。
截至目前,19號線二期工程已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項,相關技術標準等已申報實用新型專利77件、發明專利20件,發布團體標準1部。
智慧車站 提升乘客出行舒適度
車站是組成城市軌道交通的基本單元,智慧車站是實現城市軌道交通智慧化的基礎,也將成為“智慧蓉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號線二期工程建設過程中,成都軌道集團持續增強科技創新投入,提高地鐵運營管理效率,提升乘客出行舒適度。
19號線二期全線實現了換乘站一體化管理、車站智慧開關站、視頻全景巡站、車站管理智慧輔助、車站 LED 智能調光等5項智慧車站功能,同時兼具基于可視化的機房智能巡檢、機電遠程巡檢及自診斷、無人值守變電所報表自動填報、消防滲漏監測及給排水汛情預警、自動扶梯運行預警、線網設備健康平臺等6項智慧維保功能。
19號線二期共設12座車站,其中換乘站7座,為讓市民乘客出行更加便利舒適,19號線二期通過融合換乘站各線路綜合監控系統數據,基于整合后的系統界面和功能,能夠實現換乘站通信系統、綜合監控系統等設備和數據的全面融合、一體化管理。
在車站智能及安全管理方面,車站智慧開關站功能則是在既有線“一鍵開關站”功能的基礎之上,結合車站三維場景,優化開關站的聯動項目和流程,得以快速準確地完成車站開關站前置條件檢查和設備啟停,實現對車站電扶梯、防盜卷簾門、AFC設備、照明、導向、環控設備的一鍵啟停控制,并實時監測設備動作是否存在異常,助力更加高效智慧地為市民乘客提供安全、優質的出行環境。視頻全景巡站功能是通過對車站相關區域進行數據及視頻巡視,從而滿足日常巡視場景。這些智慧化功能的投用就如同給車站工作人員裝配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車站各個角落的“風吹草動”都能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式第一時間呈現,極大提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水平和效率。
節能環保 實現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在節能環保已經成為不少民生工程“必選項”的今天,作為本身就事關綠色出行的城市軌道交通項目,也非常注重節能環保技術的應用。
19號線二期工程使用了裝配式防排煙復合風管,在成都軌道交通建設歷程中也屬首次。相較于傳統的“鍍鋅鋼板+巖棉+防火板”風管,裝配式復合風管外表美觀,施工方便,既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也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還減少了因切割防火板和巖棉造成的空氣污染,同時具有連接方式多、施工工藝簡單等特點。
在19號線二期線路地鐵站建設中,首次應用了通風空調風水聯動控制系統,將車站通風空調系統中的風系統與水系統接入風水聯動控制系統,通過運算邏輯和控制策略,實現有效耦合運行,從而達到車站風水聯動控制的目的。具體來說,通風空調風水聯動控制系統以實現通風空調系統“動態標準、自動調節”為目的,通過收集各系統的數據和環境參數,從改善空氣質量、地域性熱舒適范圍、系統能效三方面,綜合制定詳細的控制策略和設備運行方案。該系統能夠實現通風空調設備的高效管理和能源的高效利用,系統自動化程度高,可實現全系統無人值守、一鍵操作、全系統運行、工藝參數的存儲與分析、系統能效的分析評價等功能,控制效果穩定,經濟和環保效益顯著。
建軌道就是建城市,通軌道就是通生活。新的線路、新的征程,即將開通初期運營的19號線二期正以全新的姿態做好迎接八方來客的準備,為市民乘客提供更加安逸巴適、安全平穩的軌道交通綠色出行。后續,成都軌道集團將進一步加強軌道交通科學技術創新及運用,全力兌現廣大市民乘客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