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12月有10余條新線路或新區段開通,當各地按照計劃運營這些線路后,城市軌道交通20強排名會出現大洗牌。
與2022年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數據相比,2023年11月的數據加上計劃在12月開通的線路后,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排名前20的城市中,北京將超過上海,重回第一,成都、武漢、重慶、西安、鄭州、沈陽、合肥的排名也前進一位。
而在這8個排名上升的城市中,成都、重慶、鄭州、沈陽在2023年新增的運營里程超過40公里,重慶更是會新開通60.016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成為今年開通里程最多的城市。
各地的“城市軌道交通夢”完成了多少?
北京重回第一
其實北京只是“奪回”了屬于自己的位置。
1957年,地鐵籌備處就提交了一份關于北京地鐵一期工程線路埋設方案的報告,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通車,中國的首條地鐵就此出現,比上海整整早了24年。
但上海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后來者居上”,很長時間內,其超過北京,排名第一。
而此次北京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重回第一,“蓄力”已久。
根據2015年獲批的北京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二期建設規劃(2015~2021年)(下稱“北京二期規劃”),在此期間將建設12個線路,總長度262.9公里。而在2019年對其進行方案調整時,除了改變三條原本就有的線路,還新增了2條線路,規劃建設期均為2019年到2022年。
2022年和2023年,相較于無新增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和區間的上海,北京的運營里程穩步上升,2022年新增14.3公里,2023年又憑借北京地鐵昌平線南延一期和即將開通的北京17號線北段和16號線剩余段,新增運營里程39.9公里,成功實現反超。
不過,北京超過上海的里程并不多,能否穩住第一的名次還猶未可知。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上海是中國經濟規模、市區人口規模最大的兩個直轄市,在大力弘揚綠色低碳、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發展城市軌道交通是明智之舉。
“北京市域范圍遠遠大于上海,其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在一定時間內超過上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上海也同樣需要軌道交通來解決交通問題,很難說北京能在未來一直成為第一名。”
北京和上海都還在努力。
2022年7月,第二次公示的北京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22-2027年)環境影響評價顯示,三期建設規劃將包含11個項目,規劃里程約231.3公里。
而上海的三期建設規劃提出,上海預計在2030年擁有1055公里地鐵線,其四期建設規劃方案的招標也已經完成。
重慶集中通地鐵
今年最集中通地鐵的城市,當屬重慶。
2023年,重慶共開通地鐵9號線二期、地鐵10號線二期、地鐵5號線北延段、地鐵5號線一期中段、地鐵10號線二期南段和地鐵18號線,新增里程超過60公里,是所有城市中,新增線路區段與運營里程最多的“軌道城市”。
重慶會在這個時間點集中開通地鐵,部分源于前期積累。
2018年被國家發改委批復的重慶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中,重慶計劃在5年時間內建設4號線二期、5號線北延伸和5A線等3個項目,總長度70.51公里。根據重慶在2022年發布的軌道交通“十四五”規劃,到 2023 年,前三期建設規劃線路會全部建成投用。
2020年和2021年,重慶只新增了14.3公里和26.2公里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開通任務自然擠壓在2022年和2023年(均增加60公里以上)。在四期建設規劃早已通過國家發改委批復的情況下,集中收尾一些在建項目不足為奇。
而重慶會規劃這么多城市軌道交通的原因,其實與重慶本身的格局有關。
目前重慶的發展格局是“一區兩群”,“一區”就是指主城都市區,由重慶既有的中心城區9區和新納入的主城新區12個區構成,以約34.8%的面積,集聚了約66%的人口,創造了約76%的GDP,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雙核”之一。
但想要在2.8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能“通達”,并不是一件易事。
也就是說,接下來的重慶還需要在城市軌道交通與城軌快線(市域鐵路)的建設與配合上下功夫。
對此,重慶提出要力爭在2025年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里程達到“1000+”,加快推動第四期獲批的8條、198公里線路開工建設,積極開展8條、457公里主城都市區城軌快線項目前期研究。
4地新增運營里程超40公里
除了重慶,成都、鄭州、沈陽新增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也超過了40公里。
憑此,成都運營里程突破600公里,成功超過深圳,成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排名的第4名,鄭州和沈陽則超過了蘇州,排名均上升一位。
分開來看,成都今年開通了地鐵19號線,雙流國際機場和天府國際機場兩個機場實現互聯互通;鄭州開通了地鐵10號線、地鐵3號線二期和地鐵12號線一期,鄭西新城與鄭州主城的交通紐帶愈加緊密;沈陽開通了地鐵4號線、地鐵2號線南延段,地鐵線網的覆蓋范圍包括“三站一場”。
雖然這三個城市在2023年均開通了40公里以上的運營里程,但近年的開通情況又有所不同。
與其他兩個城市相比,由于前三期建設規劃被批復的所有項目均已在2020年前開通運營,2021年和2022年,成都沒有開通任何線路。
不過,成都的第四期建設規劃批復項目已開工建設,并計劃于2024年前陸續開通運營,屆時,成都將形成“米+環+放射”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
雖然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不及成都,但沈陽和鄭州分別在2021年與2022年開通了新的運營線路。
根據鄭州的“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鄭州將全面建成軌道交通三期規劃項目,及時啟動四期規劃項目,規劃推進 K1、K2等快線項目,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爭取達到700公里左右。
目前,鄭州地鐵6號線一期東北段、鄭州地鐵7號線一期、鄭州地鐵8號線一期等線路均在建設中。
而沈陽的城市軌道交通第三期建設規劃(2019-2024年)中,除去已經開通的地鐵2號線南延段,剩余的1號線東延、3號線一期、6號線一期正在建設中,沈陽第四期建設規劃也已基本完成建設規劃主報告編制工作。
各地的城市軌道交通還在進一步成線成網。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