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重慶,山環水繞,峽江相擁,造就了“8D”魔幻城市的迷人風采。
不過,對于軌道交通建設來說,山高坡陡,到處都是“硬骨頭”。常規的施工技術、機械設備等,在重慶軌道交通建設中,常常“一籌莫展”。
通過技術創新,重慶突破穿山跨江、深埋車站等多項世界性難題,終于建成了以地形適應強、跨江橋梁多、穿山通道多為特點的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
回望重慶軌道交通20多年的建設歷程,一個又一個當時看起來“無解”的工程難題,最終都被攻克。這背后隱藏著哪些“黑科技”?重慶日報記者選擇了幾個代表性項目,邀您一起來看看。
技術新 隧道渣土用“動車”拉
2月21日,軌道交通15號線一期兩江大道站—復盛站區間施工現場,數十米深的地底,傳來沉悶的轟隆聲。
彼時,盾構掘進機正在高速作業。這種堪稱巨無霸的工程機械,一邊轉動掘進,一邊將產生的渣土通過傳送帶傳送到電機車上。不一會,滿載渣土的電機車便從盾構掘進機“肚子”里駛出,來到區間隧道豎井,在此等候的龍門吊將車廂吊至地面再進行渣土轉運。
這看似尋常的軌道掘進施工現場,背后卻大有文章。
這里的最大坡度,高達37.5‰。對這條長3000多米的區間隧道來說,機車從區間起點行駛到終點,需要垂直爬升110多米,相當于30多層樓高。
常規的電機車受動力局限,無法適應隧道大長坡運輸作業,坡度一大,就容易溜車,給施工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
中鐵工程服務有限公司借鑒動車技術路線,自主研發出新型動力分散式新能源電機車及配套設備,采用動力分散式驅動、多電機同步控制等技術,打造出了這樣一款“微型動車組”。
該電機車技術負責人李才洪介紹,“微型動車組”就是改變傳統電機車只有車頭有動力的設計,讓車頭、車廂都具有動力,類似高鐵動車組。它能將電機車牽引力提升50%以上,爬坡能力提高兩倍,最大坡度可達50‰。
這款電機車不僅“力大”,還特別“聰明”——它配有由軌距自動測量、坡道自動限速、自動接車等裝置組成的安全管理系統,能精準定位,可將它在隧道中的位置、車速、到達時間等信息實時傳送到遠程大數據平臺,精準推送給盾構司機和管理人員,實現了對超速、溜車等危險情況的自動預警。
“新型電機車自去年7月投運以來,已經助力盾構掘進機創下月進度432米的佳績,創下重慶軌道交通盾構掘進新紀錄。”中建五局15號線一期土建工程6標項目執行經理吳冬云說。
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峙表示,通過創新,重慶多條軌道線路斬獲菲迪克全球優秀工程項目獎、詹天佑獎、魯班獎等國內外頂級工程獎項。
模式新 不下車也能實現換乘
喬女士家在冉家壩,公司在唐家沱,她過去坐地鐵上下班,需要中途在民安大道換乘,單程40分鐘左右。
不過,現在同樣一條線路,她所花的時間卻縮短了10多分鐘。怎么做到的?答案源自一項全國首創的技術——重慶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系統示范應用項目(以下簡稱CBTC項目)。
這是一種基于無線通信的列車自動控制系統,在不停車和不改變駕駛模式的情況下,通過聯絡線,讓一條線路上的軌道列車直接開到其他線路上去。換句話說,乘客不用下車換乘,就從A號線自動換到了B號線。
借助互聯互通CBTC系統,2021年底,喬女士從冉家壩到唐家沱所搭乘的環線、4號線,與5號線實現了三線互聯互通。
如今的三線直快車,運行于5號線大渡口跳磴至4號線江北唐家沱之間,乘客從大渡口跳磴到江北唐家沱由以前的換乘兩次變成了零換乘,全程59分鐘,較之前節省約19分鐘。如果算上兩次換乘所需的候車和步行時間,乘客至少可節約33分鐘。
記者了解到,CBTC項目作為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牽頭實施的國家示范工程,不僅搭建了國內首個互聯互通CBTC系統測試驗證平臺,還編制完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城市軌道交通互聯互通CBTC系統系列標淮。如今,該標準已在國內20多個城市、共50多條地鐵線路中應用,還走出了國門。
2021年底,采用該標準的互聯互通CBTC信號系統在越南河內投運,成為中國技術、中國設備、中國經驗共同“走出去”的典范。
“在推動軌道交通互聯互通方面,這樣的創新,重慶還有不少。”重慶交通開投鐵路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例如跨制式貫通模式。這是一種城市軌道交通與不同技術標準的市域鐵路貫通運營模式。今年內,5號線與江跳線將實現貫通運營,屆時,乘客從江跳線江津圣泉站可一車坐到石橋鋪站,中途完全不用換乘。這將是國內首次實現“列車既可以在鐵路上跑,也可在地鐵上跑”。
再如制式貫通模式。這是一種市域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共線運營的模式。未來,市域鐵路璧銅線、城軌快線27號線建成投運后,將實現共線運營;市域鐵路永川線與城軌快線15、26號線,南川線與27號線將實現貫通運營。
服務新 通行線路可問機器人
“小澳、小澳,鐵山坪怎么走?”
2月22日下午,軌道交通4號線鐵山坪站站廳,乘客趙女士向一個名叫“小澳”的機器人提問。
“小澳”馬上轉動身體,帶領趙女士向鐵山坪站2號口走去。它一邊走,還一邊向她簡單介紹車站各出入口通向哪以及站外有哪些標志性建筑物。
“小澳”會做的可不止這些。重慶軌道四號線建設運營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德榮介紹,這款機器人可在指定區域播放特定的語音提示,幫助旅客前往目標區域,還能提供購票服務等。
在鐵山坪車站,不止一個“小澳”,智能化可謂無處不在。比如,“人臉識別”安檢門,采用前沿的毫米波太赫茲人體成像設備,3秒便能完成安檢程序,即便乘客隨身攜帶小包等物件,也無需停留。若乘客攜帶了違禁物品,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并在顯示屏顯示違禁品具體位置和物品種類,方便安檢人員快速查驗。
王峙表示,目前我市還在國博線國博中心站、重慶西站等站點試點建設智慧車站,實現智能客服機器人、智慧安防、智能開關站、客流智能分析預測、智能能源管理等智慧化場景應用,幫助車站安全、高效運轉。
智能化不僅提升了軌道交通的乘坐體驗,還大幅提升運營維護的效率。以鐵山坪站為例,這里的智能運維系統采用BIM技術與設備數據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維修人員在線可視化巡檢,不到5分鐘就可完成全車站所有設備、所有區域無死角巡檢,而傳統人工巡檢至少需要半小時。若巡檢發現故障,系統還能實時提示具體故障部位及故障零部件并自動推送故障工單。維修人員可直接帶著備件直奔現場更換,無需先去現場查找故障再返回尋找維修部件和工具。
“紅巖村站是重慶首個擁有信息智能化系統的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示范車站。”重慶交通開投九號線公司副總經理李恒表示,紅巖村站內所有消防器材都有一個二維碼,乘客用手機一掃,便可學習消防知識、了解消防設施具體功能和消防疏散逃生線路。不僅如此,系統后臺可定時定期向值班站長、巡檢工班、維保人員推送巡檢或者維保任務,大大提升了車站巡視巡查率、隱患發現率和問題整改率,實現火災隱患閉環管理。
王峙表示,今年將加快推進智慧服務升級,以全自動運行、智慧車站兩條重點技術路徑為抓手,攻關實踐智慧賦能節能降碳的關鍵技術,推進24號線智慧軌道創新示范項目和數據標準體系及大數據平臺建設,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