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上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聞發布會舉行,介紹《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重大建設項目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制訂方案,引領新一輪創新發展
有媒體提問,下一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在科創協同創新領域有哪些新的規劃和做法?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主任、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執委會主任顧軍回答,具體來說,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著手制訂示范區打造成為“創新場”和孵化器實施方案,引領和指導示范區新一輪的創新發展,加大對示范區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要載體的布局,研究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建設更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努力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夯實科創與產業支撐,為全國高質量發展貢獻經驗和力量。
二是聚焦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建設,制訂示范區跨省域高新區發展規劃,建立跨省域協同運營機制,打造跨域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共同體。強化協同創新、開放創新,促進示范區多板塊聯動、多主體協同、多目標耦合,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科創及產業力量與優勢資源,加速創新要素跨域流動,推動優勢資源高效集聚。
三是進一步發揮示范區開發者聯盟等功能性平臺和市場專業力量積極性,加強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對接,提供更多創新應用場景,大力培育創新業態;加強招商聯動,加快優質企業、優質項目導入,積極布局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產業方向,加速示范區從形態開發向功能開發躍升。
下一步,示范區將著力優化提升一體化創新空間布局,發揮一體化制度創新示范引領優勢,構建跨域孵化和一體轉化網絡,促進綠色發展與科技創新和諧共生,建立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體系,形成共建、共創、共享的跨域科創發展新模式,努力為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產業發展共同體、區域發展共同體提供示范區實踐樣本,致力成為長三角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增長極。
華為研發中心今年年中運營,將導入近3萬名研發人員
上海市青浦區區長楊小菁也表示,西岑科創中心是示范區“一廳三片”中上海區域的重要一片,整體分為東西兩片。東片就是大家非常關注的華為研發中心,2020年9月開工,歷時三年多時間,即將于今年年中實現從建設到運營的“閃亮登場”。目前,8個組團土建已全面完成,總建筑面積約206萬平方米,將直接導入近3萬名研發人員,在這里進行華為終端芯片、無線網絡和物聯網等領域的創新研發。
緊鄰著的西片是青浦會同上海市屬國企長三角投資公司,高標準建設的西岑科創園區,目前以17號線TOD開發為主導的西岑“城中村”征收已基本完成,先導組團350畝已出讓,未來這里將建成214萬平方米數智賦能的世界級“水鄉智島”。東西兩片面積上看都是2400畝,這兩個2400畝加在一起同頻共振,將聯動打造長三角產業科創的“璀璨明珠”。
青浦堅持以制度創新牽引重大項目建設,上一輪示范區三年行動總投資1800多億元的51個項目已順利實施,有力推動了空間開發和功能重塑。新三年,將錨定總投資約2000億元的56個項目,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撬動,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示范區實踐。總的來看,體現在三個“聚力”:
一是聚力打造高效通達的“交通網”。連通虹橋的17號線西岑站今年即將試運營,從水鄉客廳一體直達虹橋樞紐的示范區線全線開工,G50也將擴為8車道并增設下匝口,滬蘇湖高鐵年內通車、練塘站將全面啟用,同時G15、G318和軌交2號、13號線“多箭齊發”,從通勤速度看,青浦30分鐘可達人民廣場,基本形成與中心城區快速聯通、與周邊區域緊密暢通的交通大格局。
二是聚力打造產研共進的“創新場”。青浦有一條產業發展的長三角數字干線,沿著這條干線從東向西,美的全球創新園已結構封頂、將深化布局機器人與自動化等創新研發,網易國際文創園今年建成,將打造集電子競技、網游孵化于一體的文創新空間,市西軟件園正鉚定人工智能、工業軟件等核心賽道擴區升級。
三是聚力打造生態宜居的“未來城”。聚焦虹橋主城片區和青浦新城,加快高能級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導入,目前紅房子醫院已運營并覆蓋示范區服務長三角、蘇浙皖門診量超1/4,中山醫院新城院區已開工、將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復旦國際融合創新中心已完成收儲、將建設4大新工科學院,上一輪建成的元蕩、藍色珠鏈等生態治理工程目前已成為“網紅打卡地”,新三年將持續推進淀山湖岸線貫通、太浦河清水綠廊、新城綠環等建設,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