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完善城市交通體系,方便群眾出行,作為省會城市更新重點項目的軌道交通二期工程,正在全速推進。目前,4號線一期工程18個車站、5號線一期工程11個車站、6號線一期工程7個車站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
2月19日,在軌道交通6號線一期工程03工區南豆站施工現場,中鐵三局的建設者們正在進行圍護樁施工和管線遷改施工,現場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目前,項目已進入主體圍護施工階段,綠化移植,雨水、污水、燃氣、通信、給水管線遷改等前期工程也在同步加快推進。”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南豆站共299根圍護樁,目前已完成188根,計劃3月底全部完成,然后進行冠梁及擋土墻施工。
據介紹,南豆站位于昆侖大街與金沙江路交叉口沿南北布置,車站總長180米,標準段基坑寬22.7米,深度約25米,為地下3層島式車站,3層3跨框架式結構,建筑面積約16425平方米,共設置2個出入口和2組風亭,采用明挖順作法施工。
市軌道交通6號線一期工程線路起自二十里鋪站,終至東佐路站,沿槐中路—裕華東路—昆侖大街敷設,全長約12.75公里,設站9座,其中換乘站2座,在留村站與既有1號線換乘,在南豆站與既有3號線換乘。該線有效彌補了軌道交通在我市東南片區的空缺,將引導中心城區由單一中心向多中心拓展,促進客流疏散,有利于實現城市總體規劃布局。
2023年,我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吹響了全面建設的號角。二期工程總建設規模為58.85公里,主要包括4、5、6號線一期以及1號線三期工程。線路全部為地下線,主要覆蓋橋西、裕華、新華、長安、鹿泉、欒城等區,將進一步優化城區空間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刷新人民群眾出行“幸福指數”,助力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承載力。
省會邁入“地鐵時代”以來,經過不懈努力,地鐵建成投用里程已達78.2公里。一期規劃基本建成,初步形成貫穿東南西北的軌道交通網絡骨架。隨著地鐵運營管理水平的不斷增強,地鐵的聚合效應愈加顯現,不僅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也“悄悄”擴展了城市半徑。
“如今我上下班都乘坐地鐵。它到站時間精確,冬暖夏涼,乘坐舒適,還省去了開車時道路擁堵、找停車位的煩惱。”在地鐵1號線北國商城站,準備換乘2號線的劉女士如是說。如今,地鐵作為便捷的綠色公共交通工具,已融入市民生活。
“我市歷史性地呈現了‘四線同建’的建設場景,地鐵二期工程項目建成后,省會軌道交通通車里程將達到約140公里,將使省會路網交通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石家莊交投集團所屬市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軌道交通對于優化城市布局、緩解城市擁堵、提升城市品位、彰顯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同時,繼續秉持“實干興石、舍我其誰”的奮斗精神,加快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軌道交通線網,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美麗省會城市作出貢獻。
目前,我市軌道交通4號線整體進度最快,一期工程20座車站已全部進場施工,其中18個車站進入主體施工階段。此外,其他線路也在緊鑼密鼓地加快建設,5號線一期工程共設車站19座,15個車站已進場,其中11個車站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6號線一期工程9座車站已全部進場,其中7個車站進入主體施工階段;1號線三期工程共設車站2座,其中上莊站已進入主體施工階段。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