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軌道交通項目是首府推進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在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服務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的重要舉措,也是事關南寧市提升城市首位度,打造多級產業,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
自2016年南寧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運營以來,南寧地鐵加速成網,目前已開通5條地鐵線路,依托地鐵建設加快構建軌道交通全產業鏈,助力南寧打造服務廣西、面向全國、走向東盟的軌道交通產業新高地。
今日起,南寧日報推出南寧軌道交通產業系列報道,沿著這條“民心線”“黃金線”“發展線”,探尋首府軌道交通產業串珠成鏈、加快發展的奮進之路。
1號線呼嘯而來,開啟南寧的“地鐵時代”;
2號線風馳電掣,實現“十字合龍、雙線齊發”;
5號線全自動運行,首府軌道交通邁入智能城軌新紀元……
自2016年首條線路開通至今,南寧地鐵實現從單線到多線,逐步形成軌道交通網絡框架,市民的出行習慣和城市交通格局發生了巨變,也帶動了首府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智慧交通和數字產業的培育、成長和崛起。
經過多年謀劃和悉心培育,南寧市依托地鐵建設引進了一批軌道交通產業制造和智慧交通配套項目,以城市建設促進城市工業化轉型,帶動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如今,由軌道交通行業生發出的活力因子,正支撐著整座城市、更多的企業以及行業,在新領域強勢突破、拔節成長,為首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織線成網
地鐵公共交通系統骨干作用凸顯
2月19日,市民韋冠倫乘坐地鐵5號線去廣西大學站換乘,感慨地說:“一路上都很順暢,線路四通八達,候車時電子顯示屏會顯示車廂擁擠程度,方便乘客選擇比較寬松的車廂,非常人性化。”
便捷的背后,是軌道交通從無到有、織線成網的跨越式發展。如今,南寧地鐵已開通運營5條線路,運營線路總長度128.2公里,設104座車站,形成了“十”字軌道骨架為主,“井”字放射網絡為輔的跨江連城、貫穿城市東西南北的線網格局。“目前,地鐵總客運量逾17.54億人次,全線網單日最高客運量達176.87萬人次,列車運行圖兌現率、正點率常年保持在99.99%以上。其中,2023年總客運量3.5億人次;線網日均客運量95.90萬人次,同比增長28%;客運強度0.77萬人次/公里·日,全國排名第11,在同等規模地鐵中排名第2。”南寧軌道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黃鐘暉介紹,2021、2022、2023年南寧軌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分別為56.48%、60%、60.34%,呈逐年上升趨勢,軌道交通在公共交通系統中的骨干作用逐年凸顯。
地鐵里程變長了,地鐵運營服務水平也提高了。自開通以來,南寧地鐵完成18次運能提升,相比開通初期,1、2、3、4、5號線運能分別提升157%、78%、78%、60%、33%。同時,調整行車間隔、采用大小交路套跑形式,有效提高軌道交通線網各線路間運能的匹配度,乘客候車時間進一步縮短。
智能升級
智慧車站“南寧方案”推廣至多座城市
這些年,南寧從地鐵時代、換乘時代、線網時代跨入智能時代,一系列技術創新開啟了“智慧地鐵”新篇章,進一步滿足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南寧地鐵智慧車站首批試點之一的地鐵5號線廣西大學站里,多個“智能助手”為乘客便捷出行提供服務——進站口的票務自助處理終端會“講話”,具備票務處理、票卡查詢、乘車查詢、出站口指引等多項功能;出入口的智能顯示屏可查詢附近的景點、美食;智能問詢機器人會“唱歌”,還能“親自”送乘客到出口;站臺屏蔽門上方的導乘屏實時顯示站名、運行方向、列車到站時間、車廂人流量等信息,讓人一目了然;智慧車站綜合管控平臺仿若一個智能大腦,既能實時統計、分析車站的客流情況,實時監控各項設備運行狀態,還可根據人流密度等自動調節照明、空調等,讓車站管理更智能、更高效。
廣西大學智慧車站建成后,針對突發運營事件響應效率可提升40%,車站自動化運行水平可提升30%,車站運營能耗可節約30%,車站人員可優化20%。目前,該智慧車站建設已列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重點研究和示范課題,體現了廣西大學智慧車站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這些智能化系統正是由南寧企業寶信軟件(廣西)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制造的。“隨著智慧車站系統全面上線,南寧地鐵實現從‘人工’到‘智能’的升級。”該公司總經理張俊表示,目前公司在智慧車站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已推廣到全國多座城市,未來該企業將推動地鐵與公交、共享電單車開展數據互聯、換乘融合,更好地服務乘客一體化出行,進一步帶動南寧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發展。
串珠成鏈
加快構建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生態
采用國際最高等級的全自動運行技術,車輛從庫內喚醒、出庫、正線運營、洗車入庫到休眠全過程無需人工干預;配置專家診斷系統,能將列車的實時運營數據自動發送給控制中心,并通過大數據進行故障分析、列車健康診斷、處置措施推送……作為華南地區首條全自動運行的地鐵,南寧地鐵5號線列車技術含量十足,是南寧市軌道交通產業近年來積淀的重要結晶。
南寧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正是5號線列車的誕生地。記者在該公司的智能制造生產線看到,在國際先進的大型總焊機器人系統控制下,集車輛總焊、涂裝、總裝及調試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產線高速作業,實現了車體制造過程的全智能化。
“我們具備年產100輛城軌車輛的制造能力,生產的產品質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經過多年努力,南寧中車軌道交通裝備有限公司不光實現了南寧地鐵南寧制造,還承接了海外市場地鐵的制造。”該公司總經理劉力瓊告訴記者,隨著南寧市軌道交通產業鏈逐步完善,陸續引進了多家配套企業,這將推動本地軌道交通產業配套率得到大力提升,也為將來南寧中車向東盟市場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軌道交通產業具有產業鏈條長、科技含量高、帶動效應強等突出特點。多年來,南寧市以地鐵建設為契機,引進從研發、設計、制造到試驗的軌道交通全產業鏈,助推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自去年至今,我市通過政策引導、市場主導、政企共建,累計引進12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項目和15個智慧交通企業,推動軌道交通產業鏈加快延伸,產品從原有的整車組裝,拓展到車輛配套部件、電扶梯、通風空調、電氣設備、車輛段工藝設備、檢測設備等裝備的生產以及智慧交通等領域,構建了軌道交通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實現了城市發展的多年夢想。”南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文劍昭表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