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你出門賞花了嗎?
一到春天,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段,從這里經過的單軌列車穿行在粉色花海中,被網友形象地稱為“開往春天的列車”。
早在2021年,這趟列車就在朋友圈里刷屏。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也發推文點贊:“旅行于春暖花開的城市之中,這是重慶單軌帶給居民和游客的樂趣。”
幾年時間過去,“開往春天的列車”已成為重慶最具辨識度的旅游標識之一,熱度不降反增。
從“初代網紅”佛圖關段的拍攝點,到如今不斷涌現、遍布全市的新晉打卡點,這趟列車正開進更多人的心里。
一道看似尋常的風景,如何助力城市文旅打造出更多的新亮點、新名片?
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段,軌道雙側成片的美人梅競相綻放,宛若云霞。陳泓浩 攝/視覺重慶從“開往春天的列車”背后,看見一座城市向上生長的決心。
二月底三月初,前往這趟列車的最佳觀賞點——佛圖關公園踏青、拍照、打卡,成了很多重慶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首選。
你可以擠在人群里,在“來了、來了”的呼叫中,對著迎面駛來的單軌列車“咔咔”閃上幾張美照;也可以換上漢服,在美人梅下錄制一段古今碰撞的短視頻;又或者呼朋喚友,沿著步道走上一段,感受山城別具一格的春日風光。
跨坐式單軌列車不是重慶獨有,美人梅也尚在生長之中,但為何它倆組合在一起,就能成為城市“出圈”的“爆款產品”?
看得見的是“新意”,跳脫出千城一面的審美疲勞。
山城獨特的地理因素,造就了城市軌道交通穿洞架橋的景觀。“開往春天的列車”的精華段,就在佛圖關站與佛圖關隧道口之間。
舊時,由重慶沿東大路去往成都,佛圖關是唯一的陸路關隘。《巴縣志》這樣形容它:“陸路惟浮圖關一線壁立萬仞,磴曲千層,兩江虹束如帶。”
如今,在半山崖線步道,依舊能盡覽山城的“8D魔幻”。軌道列車在身邊、在頭頂駛過;遠眺嘉陵江,大山大水的開闊氣勢攝人心魄。
摸得著的是“心意”,精細化的城市管理就在身邊。
此前,佛圖關隧道口一成不變的綠葉景觀,難以給人留下印象。2018年,《重慶市城市綜合管理提升行動方案》發布。今年的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實施“增綠添園”“增花添彩”行動,精心打造“金角銀邊”。
江岸荒坡如何變為嶄新的城市“腰帶”?經過多次優化設計,最終選擇了花期長、花朵小,花期結束后還可以賞紅葉的美人梅。暴增游客帶來的承載壓力如何化解?城市管理、公安等多部門及時“出手”,讓市民、游客擁有更好的觀景體驗……
品得到的是“欣意”,沒有什么比與城市“雙向奔赴”更打動人心。
“開往春天的列車”的核心,是“列車”。沒有迅猛發展的城市軌道交通,沒有城市能級的不斷躍升,這道風景線一定會遜色不少。
2000年底,重慶軌道交通2號線一期開建。它不僅是中國西部地區通車的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也是中國首條跨座式單軌。
今天,重慶已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2023年2月,重慶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突破500公里,進入世界級軌道交通城市行列。當我們帶著重逢故友的平常心,再次走進2號線,更能體會這座城市欣欣向榮的精氣神。
更要看到新重慶身上的澎湃動力。軌道交通建設只是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唯有凝聚共識、同向發力,重慶才會在向上生長的過程中,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春天”。
從深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落地實施,到整體布局數字重慶、美麗重慶、平安重慶建設,再到全面部署新時代制造強市、文化強市、科技創新和人才強市建設……人民群眾干勁十足,對重慶的發展充滿信心。
我們同乘一輛“開往春天的列車”,駛向更美好的未來。
市民用手機、相機定格“開往春天的列車”。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開往春天的列車”層出不窮,要敢于走出同質化的困境。
這趟列車不止一條。在軌道交通3號線金童路站附近,漫天蓋地的紅梅總能成為人們爭搶的“C位”拍照點;在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兩輛紅白相間的時光纜車穿梭來往,讓人沉醉于浪漫花海中,也不忘來一趟懷舊之旅……
放眼國內,各地“開往春天的列車”不算少見。
比如北京的居庸關長城桃花海,列車穿行于山花爛漫間,十分“出片”;又如四川樂山犍為縣,行駛在油菜花海中的蒸汽小火車,讓眾多游客慕名前往乘坐……
有專家指出:“開往春天的列車走紅并不是偶然,它從側面表明了我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對優質文化旅游資源的一種渴望。”
當愈來愈多的“開往春天的列車”不斷出現,如何走出無序化、同質化競爭的怪圈,不妨沉下心來多問幾句。
體驗感是否做到位了。無論是將其視作景區打造,還是把它當成城市建設的亮點,都無法回避“體驗感”這個核心話題。既然需要人流、人氣,那就必須把重視人的需求擺在首位。
有的地方宣傳自己擁有“開往春天的列車”,去了之后才發現,竟是通過特殊角度刻意拍出的“大片”,讓市民游客直呼“照騙”;有的地方連如廁、休憩等基本服務措施都不到位,就倉促開門迎客,體驗感之差,讓人不想二次打卡。
氛圍感是否營造足了。在更強調沉浸式體驗的當下,“開往春天的列車”是否可以“開出”春天、“開向”四季,成為常年火熱的旅游目的地或打卡點?又是否可以通過聯動漢服表演、非遺展示、動漫與Cosplay等,為不同愛好、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更為細分的氛圍體驗?
新奇感是否及時迭代了。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網紅”要想靠舊有的口碑生存下去,注定異常艱難。如果不主動求變,不能及時提供滿足消費市場的新鮮內容,目光只放在淺表層,今天的“網紅”很有可能被打進明天的“冷宮”里。
兩江新區禮嘉智慧公園時光纜車沿線,纜車行駛在花海中。劉琳 攝/視覺重慶
“開往春天的列車”要開往下一個春天,還有幾個問題需要回答。
重慶是當之無愧的熱門旅游目的地。社交媒體的助推也好,城市營銷的帶動也罷,重慶的“火”都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盛況之下,還得保持冷靜頭腦。
對于更多具備潛力,但尚未贏得廣泛關注的景點而言,要想搭上“開往春天的列車”這趟快車,拉齊本地人與外地游客之間的認知差異,或許是破題的關鍵一招。
旅游業態更新,泛景區如何承接好“天降流量”?
近年來旅游市場出現的一些新特點,值得關注。比如,泛景區化。游客走出了傳統的、有圍墻的封閉景區,這個“景”也不再單指“風景”,更泛指“場景”。
最典型的莫過于重慶的白象居。這棟24層高卻沒有電梯的居民樓,恐怕連設計者和居住者都未曾想到,它會在影視作品和社交媒體的催化下,搖身一變為“頂流景點”。但游客過度打擾原住居民的生活,也曾引發過對立沖突。
“開往春天的列車”的幾個核心打卡點成名已久,配套設施相對完善,但也不排除會有新的取景地會被網友發掘出來。面對可能出現的新景點、新打卡地,很考驗相關部門及時反應并有效行動的能力。
消費需求升級,如何用文創產品留住回憶、留住人心?
當下,“國潮”涌動、國風盛行,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們對文化消費的熱情很高,他們往往更愿意為具有個性的優質文創IP買單。
前不久,“新重慶 新榜樣——2023重慶企業創新示范案例評選”結果揭曉,李子壩“單軌穿樓”文旅產業園入選品牌營銷創新十大示范案例。
無論是“開往春天的列車”拼裝積木,還是“萌萌噠”的列車抱枕,抑或是充滿未知驚喜的Q版列車盲盒,軌道景觀與文創跨界融合帶來的消費紅利,正在釋放。
高品質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如何讓“網紅”走向更動人的“長紅”?
以軌道交通2號線佛圖關段為例,在“網紅”之外,它本身也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比如,有學者認為晚唐詩人李商隱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就是他途經佛圖關,在此處借宿時所作。
又如,佛圖關公園往西不遠處,就是大名鼎鼎的紅巖村,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等在此交相輝映;向東,李子壩抗戰遺址公園,被稱為“小黃樓”的覺廬等歷史建筑,見證了風云歷史……這些都是值得串珠成鏈、深度挖掘的文化“富礦”。
“網紅”之外,一個更多元、更深沉的重慶,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和關注。
“開往春天的列車”拼裝積木。新重慶-重慶日報
“開往春天的列車”,既充滿了花團錦簇、百花爭艷的視覺美感,又在我們腦海中勾勒出奔赴詩和遠方的曼妙想象。
春天意味著希望。下一步,重慶應充分挖掘文化潛力,推動文化產業、旅游業等領域融合發展,讓更多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資源搭上這趟列車,一道開往下一個春天。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