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山東省政府網站正式公布獲批的《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在軌道建設上,濟南都市圈構建“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
濟南都市圈規劃指出,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以濟南樞紐為核心,完善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布局,統籌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規劃建設,并做好與城市軌道交通銜接,構建一體化、多層次的都市圈內聯外通軌道交通運輸體系。在都市圈主要通勤方向上構建“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積極推進濟濱高鐵、濟棗高鐵、德商高鐵,有序推動市域(郊)鐵路發展,研究推動向有條件的縣域延伸。加快濟南城市軌道交通二期規劃項目建設和三期規劃項目前期工作,規劃建設濟南云巴高新東區環線。
上述規劃表明,伴隨著濟南都市圈范圍的確立,以濟南為中心的軌道建設,將從“軌道上的濟南”過渡到“軌道上的濟南都市圈”,濟南周邊軌道交通建設建構也從“米字型”過渡到“環米字型”。
筆者觀察,“環米字型”軌道交通,是一種古代車輪的“輻輳”式架構。輻本意指車輪的輻條,輳指車輪的軸心,車輻集中于車轂,車輪的輻條和軸心相互依托,才能使車輪轉動;如果沒有輻條,軸心就沒有用處。因此,“輻輳”比喻相互依存的關系。在“輻輳”式交通架構中,濟南是“軸心”,“米字型”是以線性結構射向周邊城市,最終以“環”將“米字型”圈起來,濟南和淄博市、泰安市、德州市、聊城市、濱州市之間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系,達到一體化效果。
濟南“米字型”高鐵架構規劃已有時日。根據2019年5月中國鐵路總公司與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批復的《濟南鐵路樞紐總圖規劃(2016-2030年)》,濟南市“米字型”字型高鐵藍圖是:南北方向是京滬高鐵,向東是濟青高鐵,向西是鄭濟高鐵,西北方向是石濟客專,東北方向是濟濱城際鐵路(濟濱高鐵),東南方向是濟萊城際鐵路(濟萊高鐵),西南方向是濟濟高鐵(濟南至濟寧)。
本次濟南都市圈提出的“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之“環”,醞釀也較早,最初叫“省會環”。根據2018年9月印發的《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省會環”是指德州-濱州-淄博-泰安-聊城-德州。“省會環”的北環就是“德商高鐵+濟濱高鐵商河到濱州段”;“省會環”的“東環”是濱淄萊臨高鐵中的“濱州經淄博到濟南的萊蕪區段”;“省會環”的“南環”是規劃中的“魯中高鐵”中的“濟南市萊蕪區經泰安到聊城段”,包含在“聊城至泰安至京滬高鐵二通道”當中;“省會環”的“西環”,即規劃中的德州到聊城城際鐵路。根據披露的信息,“省會高鐵圈”的“西環”建設較晚,線路長度約125公里,規劃建設時間在2025年-2035年。
以濟南為中心建設“環米字型”綜合交通運輸主骨架,定型于2023年11月《山東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3-2035年)》。該規劃指出,山東將構建沿黃河城市片區交通網主骨架,除涵蓋省會經濟圈的濟南、淄博、東營、泰安等地外,還包括魯南經濟圈的濟寧、菏澤2市。重點以濟南為中心,完善濟南-德州、濟南-濱州(東營)、濟南-淄博等放射狀通道和德州-濱州-淄博-濟南(萊蕪)-泰安-聊城-德州環形通道,加快構建“環米字形”綜合交通運輸主骨架。同時,規劃以濟南為核心的“一環十一射”高速鐵路、“兩環十六射”高速公路布局,濟南與周邊市實現“高鐵雙通道”,高速公路實現“縣縣連省會”,打造省會半小時交通圈。
近年來,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載體,而都市圈是城市群的主要支撐力量,意在通過一體化和同城化建設打破傳統行政區劃的局限。毫無疑問,一體化和同城化必須以交通為支撐,但傳統的以公路客運為主導的中短途城際客運體系已不能滿足公眾日常出行需求,軌道交通具有快速、準時、安全、舒適,受天氣影響較小,節約土地資源等等多種優勢,可以提升城市群內部可達性,節約通行時間,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加強城市群內部經濟聯系。本次在濟南都市圈獲批之后,重點提出“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在都市圈主要通勤方向上構建‘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正是充分發揮軌道交通之于都市圈建設的重要作用。
近幾年,山東圍繞建設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提出打造“軌道上的山東”,濟南都市圈建設“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也正是“軌道上的山東”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濟南都市圈軌道建設注重“內外兼修”,一邊在周邊構建“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一邊在“軸心”濟南大力發展地鐵等軌道交通。
今年,濟南計劃實施項目8個,加快推進總長164公里的軌道交通二期6條線路建設,年底力爭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具備通車條件。從今年開始,每年至少將有一條軌道交通線路建成,到2027年二期規劃的這6條線路全部建成后,全市的軌道交通總里程將達到248公里,便捷換乘、聯網運行,綠色出行占比將大幅提升。
“內外兼修”關鍵是在于城內和城外快速連接。現在,乘客從濟南西客站下高鐵之后,可以轉地鐵1號線;在濟南東站下高鐵之后,可以轉3號線地鐵。隨著“每年至少將有一條軌道交通線路建成”,高鐵和地鐵的無縫銜接度將越來越高,待到濟南都市圈“環米字型”建成,濟南和周邊城市的軌道交通將“渾然一體”,就真正形成了“輻輳之勢”,“軌道上的濟南都市圈”也就成了現實。
從人口聚集來看,省會濟南正處于“擴展期”。從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010年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十年間濟南常住人口年均增長10.899萬人。目前,濟南實有常住人口已超過1000萬。
從產業來說,濟南的經濟實力也在走強。2020年,濟南市生產總值達到10140.91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021年濟南市生產總值為11432.22億元;2022年濟南全市生產總值為12027.5億元;2023年濟南市地區生產總值為12757.4億元,增長6.1%,經濟排名在全國前移1位,至全國第19位。根據本次都市圈發展規劃,到2030年,濟南都市圈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都市圈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8%左右。
人口不斷聚集和經濟實力增強,對都市圈交通提出更高要求,而軌道交通首當其沖。這次濟南都市圈規劃,提出構建“環米字型”軌道交通主骨架,將為一體化和同城化提供了最有力的“鋪墊”,也可以更好地適應濟南和濟南都市圈快速發展的形和勢。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