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車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簡稱重慶中車長客)組裝車間內,2號線、3號線、6號線、環線等一輛輛列車有序排列著。
重慶軌道交通各線路列車都在此組裝。“這是正在組裝的銅璧線列車,也是我們新研發的市域產品城軌快線車,最高時速達160公里。”近日,重慶中車長客研發設計部副部長姚鴻洲指著組裝車間的一列車說。
記者看到,組裝中的銅璧線列車有兩輛,車體已經成形,工人們正在車體內安裝組件。
為重慶提供3500多輛列車
同時為國內的成都、西安等城市,以及阿根廷生產了500多臺不銹鋼車體,總產值150億元
目前,乘坐軌道列車已經成為市民出行的重要選擇。可你知道每天我們乘坐的軌道列車是哪里生產的嗎?
答案是“重慶”。
眾所周知,中車長客股份公司是中國軌道客車的“搖籃”,該公司研制出了新中國第一列地鐵列車、動車組,其自主研發的復興號系列動車組更是極大增強了我國高鐵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
2007年重慶中車長客成立后,依托母公司技術資源,開啟了軌道交通車輛自主研發之路。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為重慶軌道交通線路提供3500多輛列車,還為國內的成都、西安等城市,以及阿根廷提供了500多臺不銹鋼車體,實現總產值150億元。
重慶中車長客生產的車型有單軌列車、As型地鐵列車、B型地鐵列車、雙流制市域車等多個車型,其中單軌列車、As型地鐵列車、雙流制市域車和城軌快線車4個車型為自主研發車型。
As型地鐵列車主要運行于軌道交通4號、5號、9號、10號、環線等線路。這是重慶中車長客結合A型、B型地鐵列車,研制出的適應重慶地形的車輛,具有轉彎半徑小、載客量大、爬坡能力強等特點。
雙流制市域車,技術核心是交直流切換系統,可實現行駛中自動完成交流、直流電轉換,主要運行于5號線和江跳線,開創了市域鐵路貫通城市地鐵的先河。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水平。
跨座式單軌車輛,主要運行于軌道交通2號、3號線,歷經引進吸收、自主創新、譜系化、智慧化階段,完成了從“制”到“研”的轉變,實現基于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整車全自主創新的技術掌握和積累,擁有大運量單軌、中運量單軌、小運量單軌等適應不同環境需求的全譜系化單軌產品。
正在組裝的銅璧線列車,為重慶首個城軌快線車,將運用于城軌快線15號線和27號線,時速可達160公里。
伴隨著重慶中車長客研發能力提升,目前列車裝配周期也縮短了一半,從之前的45—60天縮短至22—30天。
研發出江北國際機場“小火車”
T3B航站樓建成后,旅客借助捷運系統,從T3A航站樓到T3B航站樓僅需3分鐘
未來,江北國際機場將有“小火車”。這“小火車”也是由重慶中車長客制造。
目前,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正在建設捷運系統,長度約2.36公里。
隨著T3B航站樓建成,旅客從T3A航站樓到T3B航站樓,可以借助捷運系統——即搭乘所謂的“小火車”,車程只有3分鐘。
相較于傳統的擺渡車,將大大節約通行時間,提升旅客體驗舒適度。
機場捷運系統,是一種將機場航站樓與機場設施連接起來的交通系統,包括地鐵、有軌電車等能將旅客運送到機場內各個目的地的交通方式,以地鐵最為常見。
江北機場捷運系統,是重慶中車長客首個單軌集成化項目,也是全國民航業首例將跨座式單軌車輛創造性應用于機場的捷運系統。
據介紹,重慶中車長客將對這輛“小火車”進行全面技術創新,采用無人駕駛、自動重聯、獨立牽引動力、車載控制及車載信號網絡融合、通訊及控制三網融合等世界先進技術,打造全新、先進的跨座式單軌車輛,完全滿足機場捷運系統不同時刻、不同運營期間客流條件和線路條件的特殊需求。
軌道列車越來越智能化
如在3號線車輛大修時增加了乘客計數系統,在乘客數量達到規定值時,可以自動啟動空調
在江跳線列車上,乘客不用擔心列車空調出風口出風“太猛”,把自己吹感冒了。其中奧秘在哪里?
原來,該車空調系統在列車中頂部也有一排分散式小孔,主要作用是送風。
據介紹,列車設計過程中,為避免空調柵格式集中送風,冷氣直接對著乘客頭部吹,重慶中車長客設計人員通過對列車內溫度場、濕度場、風速場等性能指標仿真計算,創新采用這種中頂分散式小孔送風方案,讓乘客在空調環境中更舒適。
這只是重慶中車長客推動列車智能化的一個縮影。
“公司正在持續推進車輛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發的列車越來越‘聰明’。”姚鴻洲表示。
在列車智能化方面,列車借助車載無線單元,構建列車級無線自組網絡,通過車輛搭載的各類傳感器及攝像頭,為乘客提供更加貼心的乘車服務,為車輛安全運營提供全方位保障。
如在3號線車輛大修時,增加了乘客計數系統,實現車輛乘客數量采集及車廂擁擠度分析,以更好地引導乘客避開擁擠、合理候車;同時將車廂擁擠度數據與空調系統、幅流風機進行聯動,在乘客數量達到規定值時,自動啟動空調、幅流風機進行通風,提升乘坐舒適性。
“未來,我們還將構建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數字化客戶服務平臺和智能運維服務平臺。”姚鴻洲表示,在生產線方面,公司正在建設轉向架數字產線及裝配數字產線,實施智能擰緊系統、智能微庫、人跡系統、設備互聯、智能工具柜等智能化設備升級改造,未來的智能列車將完全實現無人駕駛和智能檢測。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