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在粵港澳大灣區港珠澳大橋北部38公里處的伶仃洋上,我國第二條海底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施工再掀大干熱潮。隨著一聲令下,被譽為“深海郵遞員”的“一航津安1”運安一體船,穩穩地??吭诠鹕綅u沉管預制廠船塢,并輕松地將8萬噸重的E19管節“搭載”上身,整裝待發。標志著這只搭載了鋼殼沉管的“巨無霸”即將第19次出發,完成E19管節的運輸和安裝任務。這一天,正是這位“深海郵遞員”的三歲生日。
世界首艘自航式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一航津安1”正在深中隧道工程中工作
“在‘深海郵遞員’的神助攻下,我們已經18次提前完成海上浮運沉管的任務,在沉管對接安裝上18次實現了毫米級對接,遠優于誤差設計要求,其中E13到E18管節的對接安裝,連續6次實現零誤差,創造了世界跨海隧道沉管安裝對接技術領域新紀錄。”深中通道隧道工程承建單位中交一航局項目部副總工程師寧進進說。
深中通道E19管節(左一)完成“密封”后,移入水中,等待與一體船合體
“一航津安1”采用雙體船型設計,船長190.4米,型寬75米,型深14.7米;由左右兩個片體組成,每個片體各配備1臺9280千瓦推進發動機,運載8萬噸級沉管深水靜水航速可達每小時9公里;每個片體有4臺側面發動機,滿足動力定位要求,具有航跡追蹤及偏移糾偏功能,在無需其它船舶協助的情況下,可嚴格按照設定寬度進行自航式循跡航行。設計沉管浮運安裝效率較傳統工藝提升一倍以上,在37米水深條件下,安裝對接精度誤差控制在5厘米以內。
該船集沉管浮運、定位、沉放和安裝等功能于一體,圓滿解決了深中通道建設面臨的50公里超長距離浮運、穿越中國最繁忙的珠江口航道、深水深槽強回淤等帶來的安全風險和航道疏浚等難題。接下來,它將繼續完成深中通道隧道工程剩余全部標準沉管的浮運和安裝工作,為深中通道這一世界級超級工程寫下壯麗詩篇。
鏈接:深中通道
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簡稱深中通道),地處珠江口,連接深圳市前海經濟合作區和中山市,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規劃綱要》確定建設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項目全線采用雙向8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100公里/小時。預計2024年全線建成通車。項目建成后,中山到深圳可跨江直達,車程從兩個小時縮減至半個小時以內,
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其中海底隧道設計為雙向八車道,隧道全長6.8公里,由32節巨型沉管組成,比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長度長1.2公里,寬度增加了兩車道,是目前世界上建設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沉管外部包裹鋼殼,是我國首例鋼殼包裹的沉管隧道。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谑械墓粨Q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