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10時許,重達3733噸的武漢楚河漢街歌笛橋“飛”回來了。6個月前,為了配合國內在建的最長地鐵環線——武漢地鐵12號線施工,歌笛橋被整體移走。如今,新橋墩施工完成,橋梁回歸原位。
移走難,復位更難。
26日上午10時許,歌笛橋已經完美復位,施工人員正在進行護欄安裝等后續作業。
武漢地鐵股份公司副總經理胡凱旋介紹,歌笛橋頂推施工期間,必須把楚河臨時阻斷,而一旦出現大雨天氣,為確保楚河通暢,圍堰必須及時拆除。為此,項目部在春節期間沒有放假,搶抓枯水期完成基礎工程,拔除了13根直徑1.5米的舊樁,新建了16根新橋樁,植入數十米深的巖層,再澆筑橋梁承臺。
新的橋梁基礎建好了,如何準確地把橋面移回來?中鐵四局武漢地鐵12號線(武昌段)4標項目總工程師姚超介紹:“為確保橋梁回推工作順利開展,攻關小組通過對整幅橋梁頂推力學行為、狹小空間頂推關鍵技術、橋梁健康監測及安全控制技術等方面悉心研究,通過同步控制系統控制頂推器協同作業,并為每臺設備配備一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輔助,確保每次頂推行程可控?!?/p>
同時,攻關小組充分利用自動數據采集和可視化監控系統,通過液壓裝置和計算機實現精準控制,將梁體同步控制在5毫米之內,讓3733噸的歌笛橋在空中往返206米后,穩穩嵌入新橋墩,零誤差回落至設計位置,實現精準合龍。
“原來的橋面沒有區分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這次平移回來后,我們在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增設了一道護欄,助力交通安全?!?/strong>施工人員說。
3733噸橋梁精準移動
武漢地鐵12號線全長59.9公里,設車站37座。施工中涉及的歌笛橋跨越楚河漢街,為36米+41米兩跨連續梁,屬中型直腹板鋼箱梁結構橋梁,橋面寬40米。12號線秦園路站至公正路站區間左、右線盾構機掘進,歌笛橋的原橋梁樁基位置是必經之路,成為盾構施工的“攔路虎”。
如何解決這只“攔路虎”?武漢地鐵股份公司業主代表曾云介紹,武漢地鐵集團、中鐵開投集團和施工單位中鐵四局成立攻關小組反復研討,決定對橋梁下部結構進行改造:先采用步履式同步頂推工藝將橋梁上部結構移走,然后拔除影響地鐵隧道施工的橋梁樁基,并在隧道兩側新建樁基,建好后再將歌笛橋原鋼箱梁頂推回來,恢復原貌。
由于歌笛橋是連接武漢市楚漢路與沙湖大道的重要交通樞紐,地處繁華市中心,人、車流量大,周邊環境復雜,可供施工的場地有限。且歌笛橋重達3733噸,要整體移走,如何確保萬無一失?
“我們在歌笛橋底部設立了16個臨時支點,每個支點設置一臺720噸步履式頂推器。頂推過程中,先通過液壓器將橋梁整體抬高,再通過頂推器將橋梁平移?!痹平榻B。平移距離為103米,為此,歌笛橋在作業人員的控制下移動了340多次,每次移動30厘米,總共用了12天。
最長地鐵環線建設提速
武漢地鐵12號線聯通武漢三鎮,串聯7個行政區域,是武漢軌道交通線網“環+放射”骨架結構的重要一環。它經過武昌火車站、漢口火車站等交通樞紐,通車后將與18條地鐵線路實現換乘,充分發揮截流換乘、疏導出行功能,為構建中心城區“環網交織”的軌道網絡形態發揮重要作用。
沿線探訪可以發現,眾多施工工區迎來建設新節點,全線一片忙碌的建設景象。
在中鐵十四局武漢地鐵12號線項目施工現場,30余名作業人員手持風鎬,在混凝土結構面上鑿出一條條凹痕,“噠噠”聲不絕于耳。作為武漢地鐵在建最深的風井基坑,該作業面安全系數高、質量要求嚴,建設者們抓住天氣漸暖的施工黃金期加快工程建設,確保在今年汛期到來前完成該工作面建設任務,為后續盾構機順利穿越奠定堅實基礎。
新的橋梁基礎建好了,如何準確地把橋面移回來?中鐵四局武漢地鐵12號線(武昌段)4標項目總工程師姚超介紹:“為確保橋梁回推工作順利開展,攻關小組通過對整幅橋梁頂推力學行為、狹小空間頂推關鍵技術、橋梁健康監測及安全控制技術等方面悉心研究,通過同步控制系統控制頂推器協同作業,并為每臺設備配備一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輔助,確保每次頂推行程可控?!?/p>
同時,攻關小組充分利用自動數據采集和可視化監控系統,通過液壓裝置和計算機實現精準控制,將梁體同步控制在5毫米之內,讓3733噸的歌笛橋在空中往返206米后,穩穩嵌入新橋墩,零誤差回落至設計位置,實現精準合龍。
“原來的橋面沒有區分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這次平移回來后,我們在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增設了一道護欄,助力交通安全。”施工人員說。
在武漢地鐵12號線凌吳村站至國博中心南站越江盾構區間,158名施工人員持續奮戰。該盾構區間設計長度3374米,目前已經累計完成3292米,正在進行端頭降水試驗、加固體水平探孔等各項工作,為盾構機順利接收做準備。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