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廣州地鐵(含廣東城際、有軌電車)線網日均客運量860.52萬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總量的比例達69%,較2022年上升6%;廣州地鐵(不含城際、有軌)全年運客31.3億人次,時隔四年之后再一次登上30億人次的大關。這是6月12日廣州地鐵集團公布的2023年《年報》和《社會責任報告》中顯示的數據。
該報告主要聚焦廣州地鐵在過去一年里建設、運營、經營發展及履行社會責任等各方面的投入與成效,去年廣州地鐵總運營線路及里程達28條1066.8公里,全年完成市重點項目投資近861億元,帶動廣州市軌道交通行業產值超2500億元,為推動灣區軌道交通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全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860.98億元,創歷史新高
2023年,廣州地鐵集團縱深推進建設“軌道上的大灣區”,全年完成重點項目投資860.98億元,突破歷史新高,由廣州地鐵運營的市內外線路及里程達28條1066.8公里,居全國前列。
860.98億元如何構成?年報顯示,去年廣州地鐵集團完成國鐵項目投資121.36億元、城際項目投資142.09億元、地鐵項目306.53億元、交通樞紐及綜合開發項目287.92億元、市政道路項目3.08億元。
去年市內開通了兩條地鐵新線——五號線東延段、七號線二期,廣州地鐵線網總里程達16條653公里,進一步推動落實廣州“東進”空間發展戰略部署,有效填補黃埔片區交通出行的需求。在新線建設方面,共推進23條654公里地鐵和城際線路建設,統籌277個里程碑節點管控,其中新開工建設八號線北延段、八號線北延段支線、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廣河高鐵白云機場T3至江村西段等4條線路,“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穩步向前。
除了地鐵的建設、運營,廣州地鐵集團也全面參與了廣州白云站一體化項目建設,完成配套、樞紐及道路工程,助力亞洲最大綜合交通樞紐順利建成開通,促進城市軌道交通“內通外聯”。
地鐵客運量同比增長約32%,三條線路日均客運量超100萬人次
報告顯示,地鐵、城際客流在2023年快速回暖,全年安全運送乘客31.4億人次,日均客運量達860.52萬人次,占全市公交客運總量的69%,乘客滿意度9.54分。
其中,地鐵(不含廣東城際、有軌電車)日均客運量857.24萬人次,全年運客31.3億人次,同比增長約32%。為應對大客流,地鐵線網日均運力增加7.4%,工作日高峰期在6條核心線路增加10列車上線服務,運能提升2%。三、五號線高峰最大滿載率較2019年分別下降14%和4%。全年列車正點率99.99%,線網安全運行5.1億車公里。
去年日均客運量排名前十的地鐵站,三甲依然是體育西路(46.40萬人次)、珠江新城(33.92萬人次)、嘉禾望崗(31.75萬人次),公園前(24.40萬人次)以微弱的優勢領先客村(24.24萬人次)位居第四。各線路的日均客運量,超過100萬人次的依次是三號線及支線(180.16萬人次)、二號線(107.86萬人次)、五號線(101.71萬人次)。客流同比增幅超過50%的地鐵線路依次是APM線(66.67%)、二十二號線(60.68%)、七號線(55.20%)、十八號線(50.81%),這些線路大多都存在低基數的特點,另外還有延長線開通的加成。
根據國際地鐵協會(CoMET)2023年公布數據,在全球45家大型地鐵中,廣州地鐵多項主要運營指標位居行業領先,安全指標連續多年保持第一,服務可靠度排名第一,列車正點率排名第二。
城際方面,廣清、廣州東環城際全年日均發送旅客8806人次,同比增長104.31%。廣東城際增加1列車上線,快車每日多開2對,平均間隔壓縮5分鐘。此外,上線四節車廂列車運營,全國首次在設置站臺門的線路上實現四節車廂、八節車廂動車組混跑。廣州地鐵還推出了特色“計次票”“定期票”,為固定始發終到站商務、通勤旅客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在提升服務體驗的同時,廣州地鐵近年來也努力將地下空間轉化為公共藝術文化交流和傳播的展示平臺,全年開展以“文化地鐵 精彩旅程”為主題的歷史文化活動39場,先后推出“青春號”主題列車、“一帶一路”主題國風手繪長卷、拾光音樂廳等文化活動,讓乘客在匆忙的行程中也能感受到廣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技術和知識輸出覆蓋超100個城市,帶動廣州軌交行業產值超2500億元
記者從報告中看到,截至2023年底,廣州地鐵集團技術和知識輸出業務已覆蓋超100個城市,科技研發投入5.148億元,榮獲國家、省、市區及行業等科技獎勵30項,主參編國家、行業標準33項,帶動廣州市軌道交通行業產值超2500億元。
廣州地鐵進一步提升軌道交通“造血”功能,包括獲得墨西哥城地鐵一號線咨詢服務項目合同、與越南胡志明市城鐵管理委員會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實現澳門輕軌東線設計連建造工程開工、承接香港北環線主線設計咨詢項目等。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