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上海市建設交通工作黨委副書記、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走進新民晚報夏令熱線,接聽市民來電并接受采訪。于福林透露了多項民心實事工程的最新進展:今年完成100個公交站臺適老化改造、慢行交通品質提升項目124項、新增公共充電樁2.7萬個,不斷滿足市民日常出行需求。
于福林表示,上海交通行業將以人民城市建設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心用情推進每一項民心工程,以實際行動為市民的幸福生活“加碼”。
公交適老化 乘車無障礙
為積極打造老年友好型出行環境,使得老年人的出行體驗更安全便捷,上海市交通委組織編寫了《公交站臺適老化指導意見(試行)》,用于指導公交站臺適老化工作。去年本市完成了112個公交站臺適老化改造,今年計劃改造100個站點,目前已完成26個,另有37個站點已開工。
為方便年老、腿腳不靈活、殘疾人以及帶有嬰兒推車的乘客出行,去年本市更新投運了500輛無障礙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車。目前全市具備無障礙功能設施的公交車有8505輛,占比為49.24%,整線配置無障礙功能設施的線路有490條。今年計劃更新投運無障礙低地板新能源公交車400輛,并打造60條敬老愛老服務公交線路,從車輛“硬設施”到“軟服務”進行全面升級。
優化慢行道 出行更舒心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如何讓生活“慢下來”?近年來,慢行交通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上海將慢行交通民心工程與“15分鐘生活圈”、道路資源優化配置相關要求相結合,全力推動本市慢行交通品質提升。
前不久,位于普陀、靜安兩區相交處,新建了跨彭越浦河的人行棧橋,打通了中遠兩灣城與宜川養老院之間的濱水步道斷點,在蘇州河濱河漫步已不需要從外側繞行,實現了濱水親水,進一步完善了普陀區沿蘇州河步行空間,將城市生活與河岸風景無縫銜接,成為蘇州河沿線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類似的慢行交通工程還有很多。去年完成的慢行提升項目有234項,其中網絡完善類項目42項,新增約29公里人行道、28公里非機動車道;完成空間融合類項目84項,共涉及約20萬平方米融合空間;完成設施提升類項目94項,更新人行道約34萬平方米,非機動車道約15萬平方米;完成創建慢行示范區14處。截至6月底,今年已完成慢行交通品質提升項目124項。
疏解停車難 完善充電網
近年來,上海小汽車保有量不斷攀升,停車矛盾日益加劇。為緩解市民停車難問題,從2020年起,市交通委牽頭開展了兩輪民心工程,重點聚焦住宅小區以及醫院在特定時段的停車矛盾,通過內部挖潛改造、外部規劃新建、周邊資源共享、智慧賦能增效等措施,努力擴大停車供給、提高使用效率。
去年以來,新一輪民心工程已創建54個停車資源優化項目,開工新建約1.16萬個公共停車位,新增3741個錯峰共享停車位,建成27個示范性智慧公共停車場(庫),推進中心城和郊區智慧道路停車場建設比例分別達到61%和45%。
于福林說,按照市委、市政府民心工程總體目標,市交通委將協調市區相關單位、部門繼續加大停車資源優化工程推進力度,特別是在錯峰共享停車資源籌措、集約化智能立體停車建設、智慧停車系統建設完善和服務優化升級等方面,力爭實現更大力度的創新與突破。
去年以來,上海著力打造充電“兩張網”,建成統一市級充電平臺“聯聯充電”,實現全市公共充電樁一網查詢、一網充電、一網管理。引導加快充電設施建設,截至今年6月底,已新增公共充電樁2.7萬個,全市累計建設的公共充電樁達到22.2萬個,充電設施增速再創新高。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