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暑期旅游市場的持續升溫,全國多地公交系統紛紛發力,通過優化公交服務、創新旅游線路,促進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業內人士認為,多地積極探索“公交+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標志著交旅融合正逐步進入“快車道”,成為推動旅游業與交通業共同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隨著更多創新實踐的涌現,“公交+文旅”也將為消費者帶來高質量的旅游體驗。
精準施策 加快構建旅游交通體系
近期,北京公交集團發文稱,當前北京市區及郊區熱門景點正值游覽旺季,為精準對接游客需求,集團加大運力保障、豐富出行選擇、細化服務舉措,確保乘客享受到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這一舉措與《北京市“十四五”時期交通發展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范》)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規范》強調,要促進交通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加快旅游交通體系規劃建設,健全重點旅游景區交通集散體系,鼓勵發展定制化旅游運輸服務,形成交通帶動旅游、旅游促進交通發展的良性互動格局。
在此背景下,面對暑期旅游市場的持續升溫,北京公交集團為了緩解熱門景點周邊的交通壓力,提升消費者的旅游體驗,采取了多項有力措施:加密班次,確保車輛供應充足;縮短發車間隔,減少乘客等待時間;跨線聯合用車,靈活調配資源,以應對突發客流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高考結束以及學校陸續放暑假,北京各大火車站的客流量顯著增加。為此,北京公交集團迅速響應,強化了途經七大火車站的93條日班線路監控,并針對重點線路靈活增派備車,根據實時客流動態調整運力,確保進出京游客的順暢出行。其中,北京朝陽站、北京南站、北京站等交通樞紐的公交線路通過優化發車間隔、實施區間運營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線路運載能力,滿足了游客多樣化的出行需求。
深挖資源 打造特色主題旅游線路
記者了解到,多地在探索城市交通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道路上,持續創新公交服務模式,不僅豐富了游客的出行體驗,也促進了地方文旅產業的發展。
記者看到,為進一步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北京公交集團精心推出了城市觀光巴士服務。8月2日,記者致電北京公交集團,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有三條特色線路,一條日間線路與兩條夜間線路。”其中,前門—鳥巢雙層巴士夜景觀光游線路覆蓋北大紅樓、什剎海、鳥巢、水立方、奧運觀光塔等北京標志性景點,游客可以在雙層巴士的舒適環境中,盡覽京城夜色之美。另外,前門大街仿古鐺鐺車日景游與夜景游的特色之處在于游客搭乘的是獨特的仿古車,沿途可觀天安門廣場、故宮、長安街等景點,并在講解員的全程服務下領略北京的歷史文化與現代風貌。
除此之外,近年來,桂林公交也堅持“公交+文旅”融合發展,以公交線網串聯桂林旅游景點,開通了多條特色專線。比如,桂海晴嵐·鸕路小子旅游公交專線、愚自專線、丹霞專線等,這些線路巧妙串聯起陽朔、愚自樂園、資源丹霞等熱門景點,為游客提供了多元的出行選擇。不僅如此,桂林公交還依托季節、節日和時下旅游熱點,推出了一系列主題車廂,如油菜花季的“鸕路油菜花”專線、元宵主題車廂“鸕路小子團圓號”、“砂糖橘”專車等,讓游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濃厚的地方特色與文化氛圍。同時,桂林公交開發了“鸕路漁村”微信小程序,向市場推廣鸕路品牌非遺團扇、咖啡杯等文創產品,為桂林文旅產業注入新的活力。
靶向發力 破解“公交+文旅”新難題
“近年來,全國多地積極探索‘公交+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也說明交旅融合進入了‘快車道’。”專欄作家黃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文化與休閑娛樂體驗,‘公交+文旅’模式正能精準對接市場的新需求。”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如何平衡公共交通的普遍服務性質與滿足特定旅游群體個性化需求之間的關系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對此,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認為,“一方面,公共交通應保持其普遍服務功能,確保消費者的基本出行需求得到滿足;另一方面,通過靈活增設旅游專線、季節性特色線路及定制化服務,為特定旅游群體打造個性化出行體驗。例如,開通直達熱門景點的巴士,提供多語種導覽服務的公交車輛等。”
面對未來不斷變化的旅游市場和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中國城市發展研究院農文旅產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城市公交系統應主動適應并引領‘公交+文旅’的發展趨勢。具體來看,第一,加強規劃引領,將公交線網與旅游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優化公交線路布局,提高旅游景區的可達性和便捷性;第二,提升服務質量,注重車輛設施、站點環境、司乘人員等方面的綜合提升,為游客提供更加舒適、安全的出行體驗;第三,創新服務模式,積極探索‘互聯網+公交+旅游’的新模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旅游信息的精準推送和個性化服務;第四,加強宣傳推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大對‘公交+文旅’產品的宣傳力度,提高其市場認知度,以吸引更多消費者參與其中。”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