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羊城晚報》報道,8月21日,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通知,對廣州市公交基礎票價機制進行了優化調整。根據通知內容,從9月1日起,廣州市公共汽車電車日班車線路計價層級由原有的1元、2元、3元、4元、5元五個票價層級簡化至2元、3元兩個層級,普通乘客和特殊群體的票價優惠政策以及快車、夜班車、BRT等線路票價保持不變。
本次調整最大的亮點是乘坐長距離公交線路的費用將減少。原票價為4元、5元的線路將調整為3元,乘坐公交長距離出行乘客的出行成本將減少。舉例來說,小何家住增城區,每天坐214路公交到天河區上班。214路公交線路長度為36.5公里,原線路票價為4元。而根據新方案,單程票價降為3元,按22個工作日、每天乘坐2次公交車計算,小何每月乘坐公交的支出由原來的176元下降為132元,享受普通乘客票價優惠后進一步下降為約121元。此外,20公里以上僅收費3元的價格也比地鐵價格要便宜,有利于吸引更多長途乘客選擇乘坐公交。
也有市民會質疑,起步價由1元變為2元,那么原來的短途乘客不是會多支付1元嗎?其實,這一方面是參考了其他出行方式起步價,如地鐵、共享電動車、共享自行車起步價分別為2元、2元、1.5元;另一方面參考了其他主要大城市公交起步價標準,城市公交基礎起步價是2元,這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非常普遍,也被人們廣泛接受。考慮到公交企業運營的成本,2元仍是遠低于成本價的,因此這樣的價格也并不為過。
事實上,在2023年,廣州市發改委就舉行了公交基礎票價調整聽證會,并公布了票價調整的兩個方案,即局部微調(分段收費)方案和單一票制方案,兩種方案都提出將公交起步價調整為2元。在聽證會上,方案二更是獲得了聽證的多數代表支持,理由是“定價更為簡單、清晰”“長距離更為實惠”“對公交企業運營更有積極作用”等。可以說,這次的價格調整兼顧了公交企業和乘客利益。
近年來,隨著地鐵線路的增加和城市出行方式選擇的增多,作為城市公共交通的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不少地方的公交因為客流量下降導致公交運營能力受到嚴重影響,出現公交減班次甚至“停運”現象。在此背景下,票價改革和線路、運營模式的調整成為眾多公交企業主動破局,適應新的公共交通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今年的廣州市交通運輸工作會議就透露,廣州將統籌重塑公交線網,實施新一輪公交財政補貼機制并調整公交基礎票價等。
從公交行業的長遠發展來看,優化調整公交線網,提升服務質量仍是長遠之策。本次廣州公交基礎票價從五檔簡化為兩檔,營運里程20公里(含)以下的公交線路票價統一為2元,將鼓勵公交企業多開行更加符合市民需求、貼近社區、銜接地鐵的短途公交線路,在解決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的同時,引導公交行業提升服務品質,以吸引更多短途客流。
總而言之,城市公交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方便市民出行方面,依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公交車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工具,如何平衡其社會公益性并且提升其運營質量,也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治理智慧。本次廣州市公交基礎價格的調整,延續了以往公共交通公益性低票價政策,通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有利于引導和鼓勵更多人乘坐公共汽車,推動廣州公交行業升級服務,從而讓公共交通更普惠更便捷。
特別推薦: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