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同舟路,漫漫公交情。站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歷史節點,廈門公交與這座城市也一起走過了67個年頭。在每一個街頭巷尾,每一個城鎮村莊,廈門公交伴隨著一代代市民共同成長,“敬業、友善、務實、創新”的企業精神也在歲月更迭中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廈門解放75周年,廈門晚報攜手廈門公交集團,共同推出《共繪公交之“鷺” 禮贊75載華章》大型系列報道,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廈門公交集團在線網融合、轉型、發展、服務提升、公益志愿等領域開拓進取、凝心聚力、攻堅克難的奮斗故事和精神風貌。
廈門網訊 (文/廈門晚報記者 王紹亮 蘭云絲 通訊員 江安娜 圖/受訪單位提供)從最初的4條線路到如今縱橫交錯的密集網絡,67年來,廈門公交線路的發展歷程,不僅承載著無數市民的出行需求,更是城市變遷的一圈圈年輪,記錄著公交的發展史和公交人的奮斗史。從最早的只有4條公交線路,到如今線網遍布全廈門,跟隨著“跨島發展”戰略,配合新道路、新城區、新園區的建設投用,不斷新開線路;再到2008年BRT建成通車,2017年底廈門進入地鐵時代,廈門公交逐漸轉變角色,不斷完善“快、干、支、微”分層次公交線網,致力于打造“以地鐵為核心、BRT為骨干,常規公交為網絡”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今天,讓我們從那些線路中的一個個有歷史紀念意義的“首次”切入,共同走進廈門公交歷史上的重要節點,回顧由滾滾車輪書寫的城市記憶。
首批公交線路
1路公交車 老廈門人的集體回憶
據記載,1957年1月1日起,廈門市公共交通公司正式成立,廈門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公交車。當時只有4條線路,分別是輪渡到廈大、輪渡到火車站、輪渡到近郊(現在的江頭)以及輪渡到集美。
廈門公交集團經營管理部工作人員林恒葦介紹,當年1路公交的里程共有7公里左右,途經中山路、文園路、文灶等11個站點。首班發車時間為清晨5點半,那時線路還實行按站點收費,票價一站兩分錢。
“當時的公交車都是木質結構,車廂和座椅都是木制的,燒木炭,乘客們在車內擁擠搖晃的場景成為那一代人的回憶。1957年后期,廈門還使用過掛斗車,也就是在原有的客車后方拖掛一個車斗,可以容納30人。不過,和如今的鉸鏈車不一樣,掛斗車的前后兩個車輛各自獨立,之間無法通行。”林恒葦說。
從1957年末最初的4條線路開始,67年過去,常規公交線路壯大到如今的425條。作為廈門首批公交線路的1路線也日新月異,沿途增加至16座車站,唯一不變的,是它始終與廈門這座城市共同成長。
如今,廈門公交系統網絡四通八達,站點星羅棋布,街頭早已不是冒黑煙的柴油車,而是寬敞、節能、綠色的新能源純電車。乘客們等車煩、乘車難也已經成為歷史,迎來的是集一鍵規劃、移動支付、實時查詢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出行體驗,實現了從單一的運營服務向智慧城市公交出行的歷史跨越。
首條全程高架線路
BRT 讓島內外之間的聯系更便捷
2008年8月31日,全國首個高架且全程專用的快速公交系統廈門快速公交(BRT)正式開通運營。運營初期,廈門BRT僅開通了3條快線:快1路(第一碼頭-華僑大學)、快2路(機場-西柯)、快3路(第一碼頭-前埔)。之后,快線先后延伸至同安樞紐站、廈門北站,并開通快5路、快6路,快7路以及快8、快9高峰區間快線。
BRT線路方便了島內外居民出行,讓島內外聯系更為方便。比如,去年1月開通的BRT快7路,從同安前往廈門北站可快速直達,無需再經過集美大橋進島至“T4候機樓”站再換乘出島,出行時間大約可節省20分鐘,大大方便了廈門北站到同安的乘客出行。
由于實現了路權的完全專用,能夠保證快速、準點、安全,廈門BRT一經開通便深受好評,相繼獲得全國城市公共交通十佳優質服務線路、推動中國快速公交發展先進集體、世界物聯網博覽會“5G應用創新優秀案例獎”等榮譽。
目前BRT日均客運量已達到25萬人次,斷面客流量接近輕軌水平,以占比例8%的公交運力,承擔了16%的公交客運量,已成為我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
新華社曾在報道中指出,廈門快速公交走出了一條有別于地面專用公交車道和地鐵、輕軌、符合中等城市實際的公交之“道”。廈門快速公交的開通,使廈門島內島外間的聯系更為便捷,大大推動廈門城市由島內向島外拓展的步伐,帶動了島外經濟的發展。
首條社區公交
431路 公交開進城市的“毛細血管”
公共交通的每一次創新,都不僅僅是出行方式的變革,更是社會進步與民生福祉的生動體現。
2013年8月1日,廈門首條社區公交431路正式開通,服務沿途的圍里、安兜等6個社區的居民。運行一個月后,日運送乘客就從400人快速增長至2500人。
廈門公交集團鷺城巴士公司業務部工作人員吳揚介紹,社區公交和普通公交相比,車型較小,每輛車19個座位;而且主打小范圍內循環運營,全程8.5公里的線路上設置了41個站點,大約每200米就有一個站點。可謂以“小公交”發揮“大作用”,將公交服務進一步延伸到社區、“城中村”等城市的“毛細血管”,讓便民服務覆蓋城市最細密的“神經末梢”。
圍里社區的林先生曾經作為居民代表,親身體驗過首班431路公交,“那時候‘城中村’的出行并不方便,很多時候甚至要坐摩的。社區公交開通后,我們刷卡只要0.8元,很劃算,大家都優先選擇坐公交。這是一條為我們社區居民‘獨家’開辟的線路!”
很快,432路、433路等多條社區公交也先后投入運營,為枋湖片區、殿前片區的居民提供了極大便利。隨著基本公交線網的健全,社區公交成為發展大趨勢。截至2024年9月,廈門共開辟了21條4字頭的社區公交線路,惠及思明、湖里、集美、同安、翔安五個行政區中18個鎮、街的主要社區。一條條為居民量身打造的便民公交線,為廈門高質量發展繪就了一張聚勢謀遠的交通藍圖。
首條定制公交
D1路 差異服務讓居民樂享其“乘”
2016年7月18日,廈門首批定制公交線D1和D2路開始試運營,以定制公交的“定”字首字母“D”作為線路編號,分為四個班次,起終點包括會展中心、軟件園、思北路口等。乘客可以在線上訂購班次,自主選擇上下車站點及乘車日期。
家住海滄水岸名筑的陳先生至今都記得乘坐首班定制公交的場景,“不僅單人單座,還有免費的WiFi!”陳先生在軟件園上班,平時上班要換乘兩次公交,至少提前一個小時出門。“開通定制公交后,我立馬下單,節省了半個多小時,真的非常方便。”
廈門公交集團集美公交公司業務部經理傅俊杰介紹:定制公交就是采用“提出需求—規劃線路—時間預約—集中乘坐”的流程,最大限度地方便上下班通勤出行需求。
截至2024年10月,廈門公交集團已開通定制公交線路442條,其中掛網定制公交線路109條、團體定制公交線路325條、公交旅游線路8條。
今年9月17日,廈門首輛定制婚車現身萬麗酒店,一輛身披“紅妝”、掛著大紅“囍”字的巴士,根據新人喜好量身打造,載著一對幸福的新人完成接親儀式。
今年來,廈門公交繼續先行先試,拓展更多精準惠民的多元化公交線路,打造文明新風尚。近一段時間連續開通6條“D”字頭通勤線路,受到市民關注,它們分別是D100路(高崎公交場站—廈大學生公寓)、D200路(郵輪中心碼頭—五通東宅公交場站)、D600路(同安一中—梧村公交場站)、D700路(馬巷車站—梧村公交場站)、D770路(上莊公交場站—國貿新城)、D900路(李林小學—會展中心公交場站)。這6條線路,有的縱橫島內東西南北,有的連接島內外重要客流集散地,運行距離在20公里以上,不算短。不過,因為采用“定時定點+減站提速”的營運模式,這些“D”字頭公交車在早晚高峰運行期間,全程用時僅1小時左右,較普通線路少用時至少20分鐘。
首批“六進”線路
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
近年來,隨著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廈門已逐步形成“以地鐵為核心、BRT為骨干,常規公交為網絡”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務體系。廈門公交集團始終堅持“地鐵線網延伸到哪里,公交線路就配套到哪里;地鐵站點何時啟用,接駁專線就何時開通”的原則,持續動態推動公交網絡與地鐵線網的深度融合。
2022年4月26日,首批10條公交地鐵接駁線開通運營,實現公交與地鐵接駁“短、平、快”運行。首批地鐵接駁線路范圍涵蓋地鐵線網中12個客流量較大的地鐵站,線路號前統一加“M”,代表地鐵接駁線路,公交車身配置接駁線專有LOGO,增設地鐵接駁線標識,標明接駁線路途經的地鐵站,票價均為一票制1元。隨后,公交地鐵接駁線陸續走進市民生活,去年第一季度開通第五批13條,優化2條公交地鐵接駁線,實現已開通且周邊道路具備公交通行條件的65個地鐵站點公交接駁專線(M線)全覆蓋,推進公交地鐵高質量深度融合。同時,廈門公交集團還通過增設公交中途站(含首末站)、遷移中途站靠近地鐵出入口等方式,強化公交與地鐵的換乘銜接。
為促進公交、地鐵、BRT的融合發展,方便群眾“最后一公里”出行,今年4月以來,廈門公交集團已在23個點位開通30條公交“六進”服務線路,配套設置61座特色站牌,涵蓋10個小區、3個學校、7個園區、2個醫院、1個商圈,日均服務乘客達2.5萬人次,取得客流多了、步行少了、花費少了、擁堵少了的“一多三少”效果,獲得各方好評。
廈門公交集團表示,下一步將深化編制《廈門市公交六進線路規劃與實施導則》,并按照“實施一批、生成一批、儲備一批”節奏持續滾動生成,計劃第四季度再開通10條公交“六進”服務線路,用心用情為民辦實事,切實將線路“開”進群眾心坎里。
廈門“網紅”品牌公交線路
“開往云端的公交”606路
2007年開通的606路公交,不僅打開了廈門海拔最高行政村——軍營村通往城市的綠色通道,也率先架起一條“高山郵路”,打通了蓮花鎮山村快遞運輸的“最后一公里”。 國家級“巾幗文明崗”2路
2路是廈門唯一一條清一色由女司機掌舵的巾幗線,也是廈門唯一的國家級“巾幗文明崗”線路,共有14輛車28名女司機。
“全國敬老文明號”3路
3路,是廈門首批公交線路之一,在一代人的青春歲月里,大多都有它的回憶。盡管線路幾次變遷,仍有一批“鐵桿粉絲”,是老年人最常乘坐的公交線路。在2013年,3路車創建了“全國敬老文明號”,至今還是廈門唯一一條“全國敬老文明號”。
“紅色公交”100路
作為紅色文化印記公交線路,100路串起了廈門大學囊螢樓、華僑博物院等島內主要紅色教育基地。乘坐紅色文化印記線路,讓市民乘坐公交車就能感受紅色文化。
“海景公交”29路
29路公交憑借“一路海景”的獨特魅力迅速出圈,從第一碼頭到軟件園的路上,能夠一覽繁華的鷺江道、璀璨的雙子塔、黃金海岸線環島路,經常迎來“打卡熱潮”。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