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以來,宜春中心城區遭受疫情侵襲,為防止傳染源擴散,公交停運天,隨著疫情控制,公交也從停運到部分運營再到全面營運。然而,疫情后的生產情形極不樂觀,在前期客運量下降30%的情況下,再行下跌20%左右。為此,宜春公交集團不等不靠,以非常力度,推出恢復生產21條舉措:
一、切實增強乘客的體驗感,吸引市民選擇公交
1、靈活調整公交運行速度。在不違反交通限速規定和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尋求速度與安全的結合點,嘗試開行大站快車,通過分段提速或調整全程平均速度的方式入手,靈活調整公交運行速度,選擇合適線路進行試點操作,并總結推行。
2、增加小區公交站覆蓋面。全面調研小區門口設置公交站,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做到應設盡設。為了提高通行速度,新設的小區門口公交站可以實行“有人上下則停,無人則不停”的規定,對于候車人數較多的小區站可以建成永久性站臺。同時加強駕駛員管理,避免違規行為。
3、完善電子站牌的作用。進一步完善電子站牌功能,讓乘客實時了解車輛運行信息;擴大電子站牌建設覆蓋面,確保電子站牌運行正常,積極對接電子站牌供應商,商討電子站牌功能完善及維保補貼方案。
4、大力推廣手機掃碼乘車。下大力氣推廣“宜出行”APP,拓展注冊用戶,增強用戶活躍度。牽頭部門加大APP推廣營銷督促,每月公布集團各部門(單位)營銷任務完成情況,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營銷氛圍。
5、增開微循環線路。做實做細出行需求調研,有針對性的開通1-2條小區到商圈、醫院的微循環線路。
二、注重公交宣傳,增強公眾對公交的信任度和美譽度
6、嘗試建立公交與小區物業的聯系機制。努力爭取小區物業的支持,借助小區宣傳欄、展板、住戶微信群等途徑,廣泛而有滲透力的宣傳公交政策、服務和信息。
7、建立乘客回訪機制。通過梳理公交卡辦理、使用情況數據分析及乘客投訴等,有針對性的對用戶進行回訪,進行意見征集及公交政策咨詢宣傳,進一步擴大滿意度。
8、建立領導掛點走訪重點企業機制。領導有責任、有義務服務好園區重點企業、規模企業,這既是落實優化營商環境的要求,也是增進聯系溝通業務的需要,對園區重點企業進行分組,集團領導開展掛點服務。
9、做好公交線路開通、調整優化的前期宣傳工作。持續推進宣傳園區企業公交保障方案,通過宣傳吸引員工乘坐公交。應提前將調整線路情況告知乘客,充分考慮乘客意愿。新開線路,今后要提前一個多月進行宣傳,留下足夠時間聽取群眾優化意見,提高線路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大力營銷挖掘潛在市場,穩步提高客運量
10、協調好與教委的關系。就學生乘坐公交事宜,拿出一攬子需要與教委溝通的具體問題,站在教委、學校、家長及學生的角度思考解決問題,打消他們的顧慮,爭取他們支持學生選擇公交。
11、協調好與市政府及發改委的關系。爭取市政府出臺文件,積極倡導公務員選擇公交綠色出行,鼓勵企事業單位職工下載“宜出行”APP,單位積極為職工進行充值,發揮公務員的綠色出行引領作用。
12、持續做好園區企業營銷。按照年初計劃,實現園區企業公交全覆蓋。園區企業職工是公交拓展服務增量重點的人群,應多走進園區企業、走近企業職工搞宣傳、解顧慮、問需求、集意見,想方設法吸引園區企業職工選擇公交出行。
13、確保城區客源出行的主導地位。當前群眾出行方式多元化,競爭參與者多,公交必須多措并舉,從大處謀劃、小處入手,牢牢守住自身的市場不被侵蝕,同時積極拓展外圍市場。
14、積極拓展線路營運范圍。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拓展線路經營范圍,切實解決規劃區內群眾的出行問題,進一步擴大公交服務受眾。
15、加快推進與旅游客運企業合作。實現強強聯手,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合力,增強客運公司的營運能力,逐步占領更多市場份額。
四、加大政策資源扶持力度,激發公交市場動能
16、建立生產任務獎懲機制。通過合理的獎懲機制,充分調動生產單位的生產積極性,打破守成思想,鼓勵生產單位根據各自實際有所作為。
17、堅定不移控制經營成本。以省公交協會統籌的定額標準為參考,明確宜春公交的排名,了解自身真實的經營情況,為爭取足額財政補貼提供強有力的依據。
18、進一步完善機關服務基層機制。明確機關服務基層的具體事項及要求,切實改變“發文、會議”的慣性落實思維,下沉到一線解決問題,少讓一線跑路,讓生產單位一心一意搞好生產服務。
19、加快推進公交專用道及信號優先的使用。積極爭取交警的支持,真正發揮公交專用道及信號優先,讓公交快起來的作用。公交要主動作為,抓緊推進試點路段信號優先建設,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優化解決,將其打造為樣板線路。
20、升級完善信息平臺。發揮信息平臺收集、整理、分析、使用數據的強大功能,為公交的線網優化、營運調度、異常分析、應急處理提供支撐,加快推進信息平臺升級研討,形成方案上報市局審核。
21、制定特定群體的公交消費方案。組建工作專班,研究制定高校學生、退休人員(60—65歲)、園區企業員工等群體乘坐公交優惠方案,統籌平衡好公交吸引力與營收的關系,增強客戶黏性。
集團有關部門將對照21條,進一步制定具體舉措,落實責任人和完成時間,力爭通過各項措施的推行,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確保全年目標任務完成。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