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其中傳統的渣土填埋處置和堆放方式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另因渣土含水量較大,外運過程中容易出現灑漏現象,對交通安全、市容市貌、環境保護等均造成一定影響。對此,廣州公交集團下屬二運公司堅定貫徹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布局,不斷延伸主營業務產業鏈,主動切入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推動建筑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以“二運實踐”彰顯國有企業的新使命、新擔當、新作為。
秉持守正創新理念,引領綠色發展方向
立足前期開拓的新能源渣土車運輸業務,瞄準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行業的市場空白,延伸開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充分運用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以廣州作為中心區域,輻射佛山等周邊地區,深入開展實地考察調研,積極走訪同行企業,摸清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把握安全生產、質量管控等關鍵環節,為開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開局起步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科技創新體系,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采用“工程現場搭建篩分設備、自建定點分篩場地”雙模式并行的方式,推動土石方運輸項目和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提質增效。一方面,以白云中心站項目、芳白盾構項目為示范點,在工程現場安裝精細篩分與高效壓榨設備,直接在源頭進行資源化處置,優化沙石處理和運輸流程,有效降低項目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通過自建定點分篩場地的方式,對泥源開展集中篩分、壓濾、固化和無害化處理,著力提高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處置的效能水平。
完善科技示范體系,加快成果落地應用
拓寬資源循環利用業務“版圖”,與佛山潔源公司在白云江高地區合作建設渣土循環利用處置中心,構建布局科學、管理規范、技術尖端的處置體系,預計年生產加工能力達100萬立方米。建筑廢棄物經過處置中心的層層工藝處理,“搖身”轉變成為新型環保材料,并在多種領域廣泛應用。自2024年10月正式啟動處置中心以來,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計接收進料4120噸,成功出售再生產品2575噸,項目運作取得初步成效。
未來,二運公司將潛心深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行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資源化處置能力,構建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鏈和再生資源網絡,奮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強引擎”,推動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提升。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