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廣州BRT(快速公交系統)迎來開通15周年。這條被譽為“東部彩虹”的交通動脈,從爭議中破繭到國際標桿的蝶變,23公里長的城市走廊,正以智能化、綠色化、人本化的創新實踐,為全球大都市交通治理提供“廣州方案”。
誕生于“東進”戰略的廣州BRT,初期曾因路權分配難題被戲稱“不讓通”。通過兩年建設期的攻堅克難,BRT專用道與社會車輛通行效率的平衡方案逐漸成型。開通后,BRT通道內公交車平均時速提升84%,沿線社會車輛時速提升28%,以數據回應了質疑。
15年來,廣州BRT先后獲得2011年國際可持續交通獎,2012年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燈塔項目獎,2013年亞洲境內第一個“金牌標準”BRT系統等國際獎項,這些獎項不僅彰顯了廣州BRT在可持續交通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卓越成就,也為其帶來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和認可。此外,廣州BRT還接待了來自超過36個國家和130多個城市的考察團,成為國內外學習與借鑒的對象,許多城市紛紛啟動了BRT建設計劃,借鑒廣州的成功經驗,將快速公交系統作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4年12月,廣州BRT累計客運量已突破40億人次,穩居亞洲單線BRT系統榜首。其成功得益于獨特的運營模式。靈活線網規劃:首創“30條靈活線路+1條擺渡線”模式,結合大站快線、直達快線和潮汐調度,精準匹配市民通勤需求。智能系統集成:集成智能調度、票務及安全門系統,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公交“車、客、網”三層面的數據整合與智能調度,實現數字化管理。惠民票價政策:統一票價至2元,站內免費換乘及折扣優惠,日均為市民節省出行成本超百萬元。
廣州BRT不僅優化了交通,更成為區域經濟騰飛的催化劑,成為見證東部城市發展的“彩虹紐帶”。沿線價值提升:天河至黃埔的BRT走廊帶動商業開發與土地增值,曾經的荒涼地帶如今高樓林立,成為廣州東部的繁華軸線。綠色交通轉型:2018年起推廣純電動“巨無霸”公交車,載客量達160人/輛,噪音與污染顯著降低。截至2024年,BRT系統內純電動車輛超1200臺,年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6萬噸。城市人文見證:15年來,廣州BRT線路車輛從鉸鏈式燃油車到電動化的迭代,BRT沿線從農田到CBD的巨變,成為城市發展“時代見證人”。
目前,地鐵和電動車成為市民出行首選,廣州BRT在廣州巴士集團的領導下,不斷通過技術創新、服務優化和戰略布局,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廣州BRT日均客流量為31.03萬人次,約占市中心公交客運量的12%,仍是市民出行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服務升級:全線26個站點開通實時掃碼查詢系統,乘客可精準掌握車輛到站時間。站臺電子屏動態顯示車輛位置及預計到站信息,極大提升出行的可預期性。智能閘機配備人臉識別和二維碼支付功能,使通行效率顯著提高30%。探索新能源與自動駕駛:2023年起,廣州BRT引入自動駕駛小巴試運營,覆蓋天河與黃埔兩區,串聯地鐵4號線、13號線等交通樞紐,進一步探索新能源與自動駕駛技術的結合。交通線網整合:強化BRT與地鐵高效銜接,實現軌道交通與BRT的融合發展,通過不斷優化線路,提升市民出行效率。在2024年市民滿意度調查中,高達97.37%的乘客認為BRT顯著提升了出行幸福感。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