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出行,靠刷臉就能檢票進站;遠程遙控,道路隔離欄自己會“跑”;輕點手機,立體車庫自動取放車輛……近年來,交通運輸業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與大數據深度融合,群眾出行實現從“走得了”向“走得好”的轉變。
“十四五”時期,交通運輸領域將怎樣進一步加大創新力度,新基建及智慧交通的發展又該如何推進?《交通領域科技創新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21—2035年)》明確提出,大力推動深度融合的智慧交通建設,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空天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融合創新應用,加快發展交通運輸新型基礎設施。
交通變“聰明”,出行更便捷。業內人士分析,未來社會,既要有“智慧”的車,也要有“聰明”的路。助力平安出行、綠色出行、貼心出行,智慧交通大有可為。
平安出行
“智慧大腦”保駕護航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線,智慧公路近年來蓬勃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范書建表示,通過數字技術的賦能,推動交通運輸等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已經逐步形成了產業數字化新模式新業態,有效服務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的交通安全和效率提升。
泰山南麓,微山湖畔,京臺高速逶迤穿過。作為山東省首條智慧高速試點項目,京臺高速泰安至棗莊段通過一系列智能化手段,實現對車輛的精準調度,保障道路暢通。
驅車駛過京臺智慧高速滿莊收費站,此后20公里,每隔200米,路邊便會出現一根豎桿。仔細一瞧,每根桿上均裝有一個小方盒,形如一只長有4條“腿”的“小烏龜”。
“這個‘小烏龜’名叫路側通信單元,它能實時接收路面信息,并動態播報給相關車輛,提升通行效率。”山東高速集團工程管理部副部長張偉告訴記者,京臺智慧高速還安裝了182處高清視頻監控、15套全向毫米波雷達、33套激光雷達等設備。“所有收集到的路況信息會自動輸入至‘路網管理智慧大腦’云控平臺,由‘智慧大腦’對數據進行匯聚處理,進而對高速路整體運行態勢作出精準研判。”
當海量數據源源不斷匯聚而來,“智慧大腦”如何正確反應?“算法至關重要,我們利用算法實現秒級監測,智能發現問題并自動預警。”京臺高速泰安至棗莊段改擴建項目辦主任呂新建說。
高速出行,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在易發生凝冰積雪的特殊路段布設了智能除雪系統,并將降雪量等10余個氣象指標納入監測范圍,讓系統自動做出融雪、行車引導等決策。”張偉說,除雪系統檢測到路面有積雪,將自動噴灑環保型融雪劑,這比傳統處置方式至少提前了30分鐘。
“智慧大腦”不僅能應對惡劣天氣狀況,還能及時處理突發交通事故。
周末,在泰安工作的王先生開車趕往曲阜老家,不料,汽車竟在高速路上突發故障。“叮咚——”剛剛把車停穩在應急車道,王先生就收到了“智慧大腦”發來的所處位置短信提示。同時,“智慧大腦”也將事件信息精準推送到路管部門,不到10分鐘,工作人員就趕到現場,幫王先生把車拖至最近的出口。
“原先巡檢高速路,靠的是人工逐一查看監控圖像或上路巡查,工作量大,時效性也不強。”指揮調度中心工作人員史寧說,“如今,通過視頻監控自動巡檢,事故平均處置時長由28分鐘降低為19分鐘,事故處置效率提高32.1%。”
隨著道路建設越來越智慧,開車出行,路好走了,但停車又成了大問題。如何破局?依托“城市大腦”賦能,多地積極探索智慧停車平臺建設。
8月2日傍晚,駕車來到福建省福州市望龍路附近辦事的市民劉青就享受到“城市大腦”帶來的便利——打開“e福州”手機應用程序,查看附近剩余車位數,根據精確導航,她很快就找到了停車位。
據介紹,2020年,“福州城市大腦·智慧停車系統”上線,該系統可實現無人值守、實時余位查詢、車位預約等功能,由福州城市泊車管理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目前,系統已接入56家公共停車場,累計泊位1.6萬個。
“以前,有些道路公共車位被車主長期占用,車位利用、周轉率低。”福州城市泊車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焦石說,“現在,我們的日周轉率基本保持在2.2以上。”
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城市停車分會會長孫曉波表示,發展智慧停車新模式、盤活停車資源、解決供需矛盾打造更符合居民停車需求的民生工程已成為社會共識。“在新基建浪潮下,智慧停車的產業價值正被放大。”
綠色出行
低碳交通駛入“快車道”
交通運輸行業是推動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領域。近年來,中國交通運輸行業以智慧化、數字化為引領,積極推進綠色轉型,取得了積極成效。如今,綠色出行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低碳交通正駛入發展“快車道”。
“大夏天的,找不到共享單車很不方便。好幾次下班后,我走了一公里路,都遇不到一輛車。”深圳市民徐卓說,往年這個時候,他常常會因定位不清而無法使用共享單車。但現在,每天走出小區,他就能看見綠化道旁的共享單車整齊排放,到了公司附近,手機應用程序也會實時顯示最近的停車區。
看得見的使用體驗背后有著看不見的技術升級。
作為北斗產業化的深度參與者,近期,美團對旗下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進行再升級——將定位技術升級為“GPS+北斗”雙定位模式,并加大對線下停車區域的專業精準采集,確保系統能精準判斷車輛是否停在指定區域,方便工作人員實時清運。
《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目前,搭載國產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的北斗高精度共享單車投放已突破500萬輛,覆蓋全國450余座城市。
“以北斗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圍欄等功能的實現,對于共享單車行業良性有序發展、城市管理效能提升以及改善城市環境等都有重要意義。”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副會長孫中亮預測,“北斗芯片級高精度定位將更快速、更廣泛地應用于以共享出行為代表的大眾消費領域。”
共享單車的出現,滿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但廢舊車輛所帶來的環保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2021年12月,在貴州省興義市泥凼鎮梨樹中心學校,由2000多條共享單車輪胎再生制造而成的環保籃球場全新亮相。
“聚氨酯材料制成的輪胎難以重新塑形,若是焚燒,很可能污染空氣。”美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聚氨酯材料不含有害揮發性物質的特性,美團將單車輪胎無害化處理后鋪上操場,建成安全環保的塑膠地,實現共享單車全生命周期的節能環保。
當綠色出行成為一種新風尚,新能源汽車的優勢自不待言。從政策推動到地方實踐,從行業布局到企業研發,各方不斷嘗試,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開這個車,別的先不說,首先環保嘛。”今年7月,在公司安排下,成都“的哥”李堯換上了一輛長安逸動EV460新能源汽車。“每天充電費用大概在四五十元左右,擱以前,如果這樣開著空調跑車,每天光燃氣費就差不多要100元。”
“做好新能源汽車,需要持續不斷地加大科技研發投入。目前,長安新能源已經構建了行業領先的核心三電研發能力,擁有深度集成‘電機、減速器、電機控制器’等功能的‘七合一’電驅系統,具備極寒啟動、極致效率和極速靜音等多重優勢。”長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舉例說,逸動EV460已做到電耗低至每百公里12.8千瓦時。
“之前開燃油車一天下來,腦子里全是嗡嗡嗡的聲音,每次起步都‘聲先到、車再行’。”河南省鄭州市B19路公交車駕駛員趙建忠參加工作22年,經歷了公交車從傳統燃油車到燃氣車、混合動力車再到新能源公交車的變化。“開上新能源公交車,噪音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對乘客來說,舒適性也大大提高。”
專家表示,與傳統燃油車不同,各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都處在同一起跑線。從電機電控、動力電池、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生產到整車設計制造,國內產業基礎已相對成熟,國產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可期。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介紹,下一步,中國將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裝備,加大新一代動力電池、燃料電池等技術創新,積極推進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輛的商業化應用。
貼心出行
完善服務“軟硬兼修”
交通運輸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緊抓“互聯網+”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的契機,加快完善便捷化的出行服務體系,豐富了人民群眾個性化的出行選擇。
“多高的兒童可以免費乘車?”“末班車到幾點?”“攜帶導盲犬怎樣乘車?”近日,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草橋站新“員工”——首批車站智能服務機器人正式上崗,為乘客提供出行查詢、實地引領及運營提示等智能服務。
記者了解到,這款智能服務機器人外形沿襲“白鯨號”地鐵列車的設計特點,其胸前的大屏幕“藏”著多個智能服務板塊。乘客能通過喊出“您好,白鯨號”激活智能服務機器人的語音交互功能,可問詢、查閱大興機場線票價、首末班車時間等相關運營信息。
北京軌道運營公司介紹,智能服務機器人還可提供站內導航引領服務,乘客可通過屏幕按鈕或語音喚醒該功能。目前,草橋地鐵站已設置進站口、售票處、出租車接駁區等多個引領點位。
其實,類似智能服務機器人這樣的“黑科技”,在其他城市的地鐵站里也并不少見。
“像乘車二維碼無效、票卡無法出站等以前需要人工處理的業務,現在90%都能通過智能客服中心輕松解決。”江西省南昌大橋東站工作人員張萍說,智能客服中心建成以來,地鐵服務效率有效提高。據了解,智能客服中心主體設備包含信息顯示屏、乘客自助操作屏、票箱模塊等,集智能問詢、信息查詢、服務指南、票卡處理于一體。
“我最喜歡的是自助票務處理服務,有時候遇到上班高峰,手機會出現網絡卡頓問題,導致無法正常出入站,通過使用智能客服,自己就能完成補票操作,且服務響應速度非常快,只需幾秒鐘就可以解決問題,真的特別方便!”南昌市民劉云萍說。
交通服務設施“硬件”提升了,“軟件”也要跟上。近兩年,中國持續加強交通運輸無障礙環境建設,全力打造覆蓋全面、無縫銜接、安全舒適的無障礙出行服務環境。
“我老伴因為離不開輪椅,以前他去醫院,需要好幾個人一起搬著他上下出租車,現在有了無障礙專車,輪椅可以直上直下,非常人性化。”對于杭州市最新引入的無障礙專車,王冠開老人很滿意。
杭州市運輸管理服務中心出租車處處長胡惠建對記者說,無障礙專車一次可載6人,并自帶斜坡踏板設計,配有司乘分離的語音通話系統,用戶可通過“禮帽出行”手機應用程序進行網上約車。
無障礙專車的服務體驗如何?預約專車抵達后,司機都會主動打開后車廂門,拉開踏板,與地面形成一個15度左右的斜坡。當輪椅進入車廂后,司機會拿出安全綁帶,將其固定在鎖扣上,避免行車過程中產生滑動。
“為保證服務質量,盡可能照顧好特殊群體的出行需求,無障礙專車司機上崗前需接受系統的培訓測試,包括服務禮儀、行車安全、出行管家認證等。”胡惠建說。
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劉鵬飛介紹,在便利老年人打車出行方面,已實現“95128”電召服務號碼覆蓋102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推動各主要網約車平臺公司開通“一鍵叫車”功能和電話叫車服務,累計為690多萬老年人乘客提供服務2000多萬單。
“今年,在公交出行方面,我們的目標是打造敬老愛老城市公共汽電車服務線路,在全國新增1萬輛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電車,推動城市公共汽電車站臺適老化改造,在地鐵車站配備輪椅渡板,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條件。”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王繡春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