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交錯的交通基礎設施,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脈。近年來,福建省交通運輸部門不斷推進行業信息化縱深、協同發展。數字公交、數字港口、科技治超、數字高速等一批智慧化應用和服務登場。當交通裝上“智慧大腦”,會有哪些變化?
數字公交,智能出行“一張圖”
陳建成是2022屆高校畢業生,今年7月入職福州一家公司。他的工作需要頻繁外出,快速熟悉福州公交系統成為他的緊迫任務。“出發前我會打開App規劃線路,查看公交車的行駛位置。”他熟練地翻閱著手機里的“掌上公交”App。目前,“掌上公交”實現福州市560條公交線路和8900個站點的實時公交信息查詢和預報服務。“根據位置,我可以‘掐點’出門,大熱天也不用在太陽下暴曬等公交了。”陳建成說。
市民出行越來越便捷的背后,是“智慧大腦”——福州公交集團“新一代公交運營監控調度系統”在運轉。
在福州公交集團智能調度指揮中心,運行車輛傳回的實時畫面在大屏顯現,利用電腦調度系統,工作人員還能隨時調用任何一條公交線路站點圖。“藍點表明車輛到站,綠點表示車輛正在開行,下面的黃點是候場車輛。”中心工作人員莊曉婷演示著系統功能,“調度管理人員對運行數據一目了然,大大提高監控管理效率。同時監督司機工作,乘客丟失物品也能借助系統進行查驗追溯。”
今年,福州公交系統加強與地鐵聯動,在新開的地鐵5號、6號線規劃中,盡量做到地鐵站附近50~100米設置公交站點。目前,福州市區陸續開通20多條地鐵接駁專線,進一步提高地鐵服務的直達率、覆蓋面。
“這需要梳理分析附近的出行需求和已有的線路配置,數字化手段成為好幫手。”莊曉婷說,公司為福州市區超過2000輛公交車安裝了客流計數儀,儀器實時收集載客數據,通過客流仿真分析與排班系統分析,實現調度運力、增減站點、優化線路等功能。
數字執法,科技治超“一張網”
福州公交的“一張圖”推進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智能化,全省公路科技治超“一張網”則為高效治理貨車超限超載(以下稱為“治超”)提供了高科技解決方案。
2020年,福建省成為全國6個試點省份之一,全面推動傳統的線下“接觸式”執法模式向科技治超非現場執法模式轉變。2年來,“福建省國省干線普通公路智能化管理暨科技治超平臺”已經初見雛形。
省交通運輸綜合保障服務中心副主任林森告訴記者,以往公路治超主要依托于全省38個治超站,基本依靠“人海”戰術進行執法,效率低且成效不佳。在試點工作中,福建省以傳統設施改造升級和新基建為抓手,在全省國省干道建設“公路智能感知監控系統”,并在各地市布局了市級分中心。
打開南平市分中心的管理系統,只見國道205建陽長春橋路段安裝有稱重地磅、電子抓拍系統和前端數據處理機柜。“只要機動車經過地感線圈監測點位,就會觸發三個設備工作,產生實時照片、視頻數據并回傳市級中心平臺。”林森說,后臺對數據進行分揀、比對后,合成非現場執法證據并進行復查,執法指令下達到一線交通執法人員的工作儀器上。“系統能測算預判行車線路,實時精準指派任務,極大解決了基層一線人手少、執法面廣、任務重的痼疾。”
目前,南平市投入運行36個非現場執法點位以及固定治超站6處,2020年9月投用后,全市貨車超限超載行為得到有效遏制,超限率控制在2%以內。根據測算,超限率下降還累計減少約100萬輛標準車對路面的破壞,每年減少約1.08億元養護資金投入。
據悉,福建省在全國率先提出規劃建設全省公路科技治超“一張網”。“‘十四五’期間,全省規劃建設超過430個智能感知點,力爭實現全省國省干線公路與農村公路重要節點的全覆蓋。”林森說。
智能改造,港口也有“大智慧”
與以往橋吊司機在高空小小駕駛室里俯身作業不同,在遠程控制辦公室里,操作人員只需盯著屏幕,用手柄就能操控集裝箱裝卸和后方堆場的堆疊。
這是廈門海潤碼頭集裝箱船裝卸的常態。今年初,海潤啟用了全國首個傳統集裝箱碼頭全流程智能化改造項目。今年上半年,海潤碼頭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8.32萬標箱,較去年同期增長13.36%,平均月吞吐量超過8萬標箱。
目前,福州江陰碼頭、羅嶼港口等也陸續啟動智能化改造,福建省自主研發的碼頭生產操作系統已在省內碼頭試點應用。
各方數據共享和協同作業、全程無紙化運作……“廈門集裝箱智慧物流平臺”和“福州智慧港云平臺”大大提升運行效率和節能減排成效。連續多年,廈門港口便利化水平位居全國前三位,福州港位居前十位。
去年9月,我國首個以港航融合為主題的“一帶一路”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平臺——“絲路海運”信息化平臺正式啟動。港口、航商、貿易商等在平臺上數據共享、信息互通,共同開發建設訂艙平臺、物流可視化平臺等。
這為“絲路海運”朋友圈持續擴容插上翅膀。目前聯盟成員單位達200多家,86條“絲路海運”命名航線相繼開行,聯通27個國家99個港口的航線網絡初步構建,累計完成8305個航次,集裝箱吞吐量達900多萬標箱。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