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動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載體,“國際氫能谷”正式啟動。這也是上海布局綠色低碳新賽道的一個特色產業園區。
“國際氫能谷”首期規劃面積1.55平方公里,目前已集聚20余家氫能企業。國際氫能谷由臨港集團牽頭開發運營,依托新片區的制度創新和氫能場景優勢,致力于推動氫能制、儲、運、用等全產業鏈發展。
“氫能產業鏈非常長,前景非常廣。國際氫能谷希望通過在材料、裝備方面的突破,盡快實現整個氫能產業成本的下降。”9月28日舉行的2022臨港新片區氫能大會上,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李向聰接受采訪時表示。
公交領域全部氫能化
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的能源屬性和戰略地位。
“預計到2060年氫能將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占比20%,成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表示,雙碳目標將全面重塑我國的經濟結構能源結構,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臨港新片區是上海建設國際一流的氫能產業創新高地的新引擎和增長極,氫能產業起步于2016年,以上海交大技術轉換為基礎,目前已形成了包括氫能整車、發動機系統、核心部件、關鍵材料、高端裝備、場景應用、基礎設施為一體的產業格局。憑借豐富的應用場景,臨港吸引了康明斯、氫晨、治臻、唐鋒等大量優質氫能企業落地,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態勢初顯。
林忠欽說,上海交通大學在臨港新片區建設產學研合作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其中上海治臻2016年落地臨港,目前成為國內最大的金屬雙極板供應商。上海交通大學高校科研團隊孵化出來的上海氫晨在燃料電池領域突破核心技術創新,已逐漸成為行業標桿企業。
根據《臨港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下稱《規劃》),2025年臨港氫能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億元,成為國內氫燃料汽車產業研發策源地和高端制造區,產生一批產業鏈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企業,解決行業內的“卡脖子”難題,推動氫能車輛的規模化應用,加快加氫站基礎設施的建設。
為帶動氫能產業在臨港集聚發展,未來幾年,臨港公共交通領域將全部實現氫能化場景。
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表示,計劃用3~5年時間,實現臨港公共領域車輛的“氫能化”替換。“雖然推廣成本會很高,但為了能為臨港培育一批自主創新企業,我們愿意堅定信心走下去。”
李向聰說,今年計劃替換102輛氫能公交、12輛中運量車。未來幾年則會逐步根據產業發展情況以及客流的一些情況逐步進行替換。
此外,集卡、渣土車、通勤班車等也是臨港氫能產業巨大的應用場景。
李向聰表示,臨港擁有4萬輛集卡、2000輛渣土車、幾百輛通勤班車,將來會推動出臺包括集卡司機加氫便利化等舉措來推進應用。當天的氫能大會上,一批氫能中運量、公交、渣土車也進行了交付。
產業鏈進一步集聚
除了擴大應用場景,如何推進臨港的氫能產業進一步駛入“快車道”?
吳曉華表示,臨港新片區未來將堅持高端聚集,打造硬核產業鏈條,聚焦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的技術研發,聚焦涉氫材料的技術突破,推動氫燃料電池輔助系統優化,發展綠氫裝備。同時堅持創新策源,打造前沿核心技術。強化整車集成技術創新,重點布局電解水制氫及氫燃料高效儲運技術,打造上海市氫燃料電池產品質量檢驗中心。堅持示范引領,打造獨特場景應用。加快氫燃料電池場景示范應用,加快加氫站布局建設,構建氫氣供應體系,保障氫源供應等。
為保障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臨港搭建了“十個一”產業保障體系:
“一個工作專班”統籌氫能產業戰略發展;“一個產業規劃”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一組政策創新”提供制度突破和政策支撐;“一個承載園區”保障專業化承載空間;“一組場景需求”確保公交、渣土、集卡、通勤班車等市場需求;“一組基礎設施”搭建多元化氫氣供應體系;“一批產業基金”加強金融資本賦能;“一組運營平臺”搭建氫能購車平臺;“一個專業公司”提供專業化服務;“一組朋友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公共服務平臺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起步發展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當天,氫能產業發展基金、上海市儲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也正式揭牌。
臨港新片區氫能投資基金是由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臨港集團、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等聯合共同發起設立的,投資領域覆蓋氫能“制、儲、運、用”全產業鏈及相關領域。
上海市儲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依托于上海電氣核電集團,以“計量測試、評估評定、標準研究、計量校準、技術開發”為主要功能,建設 “三全一前”的儲氫裝備產業計量測試服務平臺,助力我國氫能產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會上,21個氫能產業項目現場簽約,涉及總投資額約85億元,涵蓋制氫裝備,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關鍵零部件,研發檢測功能性平臺等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多個領域,推動產業鏈進一步集聚。
比如,中國石油集團計劃投資20億元,在臨港建設中國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重點開展研發固態金屬儲氫、有機液體儲氫、儲氫瓶、高性能質子交換膜、光伏膜、鈣鈦礦、碳纖維復材等新材料。國家電投將在臨港新片區注冊成立國電投長江綠氫發展有限公司,注冊資金5億元,項目在臨港打通氫能“制儲加用”產業鏈上各環節,為臨港打造清潔高效、穩定可靠的供氫體系;上海氫測技術有限公司計劃投資1.5億元,在臨港建設燃料電池測試實驗室,為氫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企業提供優質的試驗驗證平臺。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