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快線直通學校
丁蘭區域地鐵客流對比圖
丁蘭區域公交客流對比圖
“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舉旗定向、鼓舞人心。
人民公交為人民,一線一站總關情。10月26日,一場關系百姓出行的“復盤會”在丁橋召開。
前期,圍繞“改善丁橋片區的出行環境,打造公共交通轉型發展和區域交通治理的樣板”這一目標,已召開6次社區懇談會,線上線下發放問卷26518份,采取公交線網優化等系列措施。效果很明顯,公共交通客流提升20%,乘客滿意度提升19.7%,公交運營效率提升20.5%。“復盤”就是要總結經驗和不足,問情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進一步優化丁橋片區公交出行,為接下來在九堡、轉塘、三墩北等試點提供可復制的經驗,努力讓市民公交出行更快速便捷。
“考”了幾分 老百姓來閱卷
新的趕考之路上,人民是閱卷人。
“7月初的懇談會上,我說還會再來聽聽大家的反響,一起為改善丁橋居民的出行盡最大努力。”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鄭翰獻說,這也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建塘家苑、翡麗灣等小區,以前是公交‘孤島’,現在大大改善,百姓的獲得感很強。票價2元以內,有公交卡更便宜。”建塘苑社區書記陳海勇第一個發言,之前他也參加過懇談會,“上午懇談征集意見,下午交通運輸部門的工作人員就到現場實地調研,速度很快。”
7月初,華睦社區居民金平曾提議:“小區老年人多,經常要去醫院看病配藥。從我家到市中醫院丁橋院區沒有直達班線,很不方便,尤其是大熱天或下雨天。”26日,記者再次遇到她:“1994路可直達了,而且過了臨丁路后還能根據乘客需求停車,不用站站停靠。也可以坐1911路,到地鐵站很方便,”
長虹社區居民趙順在丁橋住了十多年,“對于公共交通,以前是‘焦慮’,現在是‘舒適’。”有個小細節讓他印象特別深:公交公司針對不同小區制作了不同的宣傳冊,告訴居民“周邊有哪幾路車、可以到哪里”,清晰又詳細。
“5901、5902路,解決了丁信小學學生的公交出行問題。”作為家長,周萍感觸頗深,“這兩路公交的開通,至少惠及建塘家苑、龍湖名景臺等12個小區的300余戶學生家庭,而且發車時間還與學校的作息時間相匹配,增設的站點選在靠學校一側,避免學生過馬路的安全問題。”
長睦華天苑公交站是新設的場站之一,“以前沒公交車,上下班、去地鐵站、出門買菜都很不方便。現在公交開到了家門口,我們還與公交公司黨建共建,交流互動,增進百姓福祉。”華亭社區書記王侃磊說。
“答卷”如何破題 問計于民
丁橋距離杭州核心城區約10公里,常住人口20余萬人,對外通勤需求較為強烈。隨著區域內生活配套不斷完善,內部出行需求也在快速增長,且老年人、學生出行占比較高。然而,丁橋區域公交線網均以外部連接線為主,平均乘距超過5.5公里,耗時較長,區域內線網不完善。
依托“智慧公交”三大平臺的建設,今年市交通運輸部門以丁蘭街道為試點,實施公交綜合優化,著力提升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提升市民乘客滿意度。
“我們通過線上客流分析,了解丁橋居民出行情況。通過召開懇談會聽取民意,‘公交小靈通’進社區和街道,收集居民的出行需求及時空規律。”杭州公交集團副總經理陳施承說。
這幾個月,一套套“組合拳”接連推出——
構建多元公交線網體系。優化丁蘭地區快線9條,首次實現普線化運營的通學線;優化丁蘭區域公交干線5條;優化接駁線6條,設置區間線打造中距離接駁線2條;開通7條社區穿梭巴士(丁橋小藍巴),采取“響應停靠、車跟人走”等創新運營模式。
創新運營服務模式。實施“精準排班”,在不增加車輛的前提下加密班次;推出“準時公交”,提升出行體驗及乘客滿意度;推行“多線聯運”,最大程度發揮公交運力資源;試點響應式停靠,減少在途時間,提升運行效率;推廣“同步接駁”,實現“地鐵一到,公交即發”。
完善乘車保障體系。新增場站設施,啟用丁城路公交站、長睦華天苑公交站等2處場站設施;新增電子站牌,完成丁橋區域50座電子站牌建設;改善候車設施,完成丁橋區域48座公交站點亭棚建設;改善標識指引,在15個小區樓道口、電梯內等公告欄放置公共交通出行指南。
眾人的事眾人商量著辦。“公共交通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之一。”鄭翰獻說,交通運輸部門須即時感知社情民意,及時回應群眾關切,切實保障群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提升公共政策的群眾滿意度。
東西并進 推進三大區域試點
成效,通過一個個數據展現在百姓面前——
公共交通客流提升20%,實現丁橋區域公共交通日客流量8.39萬人次,較優化前新增0.84萬人次。公交方面,出行客流呈現上升態勢,目前達3.63萬人次/天;雙休日公交出行客流量2.54萬人次/天。地鐵方面,出行客流也呈現上升態勢,目前達4.76萬人次/天;雙休日出行客流量3.75萬人次/天。
另外,因線網優化、在途耗時和等候時間減少,乘客滿意度提升19.7%;通過“響應式停靠”“精準排班”等創新調度,公交運營效率提升20.5%。
鄭翰獻認為,接下來,要認真復盤“丁蘭經驗”,持續優化丁橋片區的公交線網,提升智慧化場景應用。同時,要加強復制,東西并進,推進九堡、轉塘和三墩北的試點工作。通過單元治理模式創新、深化智慧公交開發,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助力交通強國建設,勇當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