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是行動的號角。
黨的二十大開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新征程需要以遠大目標為牽引,明確奮斗的方向。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數字中國。
建設交通強國的步伐,行業正在疾步向前。
為加快交通領域數字化轉型及智能化升級,上至國家級行業政策,下到地方發展規劃,一系列針對性舉措頻頻落地。2021年1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的《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一腦、五網、兩體系”的發展格局,交通新基建取得重要進展,行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
《規劃》提出,將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完善部、省兩級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架構,推進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加強數據資源的整合共享、綜合開發和智能應用。鼓勵和支持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統籌開展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建設,并與國家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構建全國一體化協同綜合交通運輸信息平臺。
緊接著,各省陸續發布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數字交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等,各省也提出了交通運輸行業“數據大腦”建設的具體內容。
從已經批復的三批348項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任務中觀察“十四五”期間數字交通建設的走向。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院長石寶林指出,數字交通建設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交通裝備”、“運輸服務”和“行業治理”四個業務方面。
一是基礎設施領域的“感知提質”。以泛在感知為主要特征,以提升安全、效能、服務品質為發展方向,數字化勘察設計、智慧基礎設施、智能維護運營等得到發展。
二是交通裝備領域的“智能高效”。新型軌道交通系統、自動駕駛汽車等新型載運工具和智能建造裝備等得到發展,保障安全和降本增效。
三是運輸服務領域的“互聯便捷”。為旅客、貨主提供便捷經濟可靠的服務,如MaaS、全流程的電子客票等。
四是行業治理領域的“在線協同”。政府、企業等業務系統相互協同、為公眾提供線上“一站式”政務服務為發展方向。
交通“數據大腦”建設面臨的挑戰
目前,各省交通運輸行業正在建設“數據大腦”,“數據大腦”定位為交通運輸行業的“數據樞紐、公共支撐”,為各大業務系統提供數據協同和公共支撐服務,打破數據壁壘,促進數據互聯互通,促進業務流程再造。
圍繞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王長君建議,要高度重視數據質量。
他強調,數據需要融合并擴充維度,找到滿足需求的參數和有價值的信息,建“數據大腦”的目的是通過建設“數據大腦”匯聚多方面動靜態的多元數據,解決交通運輸行業實際問題。同時要有相應的方案、合適的算法、準確的模型,并能開發出解決問題的系統、平臺或應用,更好地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
當前,交通數據大腦建設面臨諸多問題與瓶頸,存在數據難對接、數據難采集、數據質量難保障、數據價值難實現、數據共享不到位等實踐困境,長期困擾著行業主管部門、企業和科研工作者。
究其根本,主要原因在于數據治理缺位,比如數據標準規范失位、數據規劃權限失衡、數據服務定位失當、數據權屬管理失責等等。
針對這些數據治理的困境,行業普遍認為:
■需要以數據標準化固本強基,改良被污染的數據生態環境;
■以數據集成化統領方向,調整模式、調適權限,解決系統集成薄弱、頂層推動與基層探索脫節等難題;
■以數據智能化完善路徑,破解業務與技術融合不夠,數據層到知識層躍遷不暢,數據價值難實現等問題;
■以數據責任化規范管理,培育責任意識,建立責任體系,構建數據質量管控機制。
“數據大腦”在進行全行業數據整合、數據建模、數據挖掘以大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匯聚著海量的重要敏感數據,隨著數據資源的大量匯聚、整合共享,延伸出一系列數據安全問題。
對此,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黨委書記姚恩建建議,要強化“數據大腦”安全管理建設,構建詳細的安全管理要求。同時,強化“數據大腦”安全技術建設。管理運維人員應結合數據安全、平臺安全技術措施,進行安全風險主動感知預警及響應處置,實現“數據大腦”安全防護全覆蓋,持續性保障“數據大腦”安全運行。
智能交通“軟基建”
打造綜合交通運輸“數據大腦”是國家發展數字交通必不可少的一環,與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的構建也有著高度的關聯性。
所謂體系,通常講就是指在特定范圍內,按照某種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整體,大數據中心體系既包括集成數據、算法算力的平臺建設,也涉及機制體制的創新。
從對行業的作用來看,它是對行業信息基礎設施的整合和再造,是橫向覆蓋“公鐵水航油”,縱向貫穿“部省市縣”,深度串聯全行業各級各類各地大數據中心的一體化協同運行體系。
體系內每個中心都是數據資產的存儲中心,數據共享的調度中心,數據服務的供應中心,數據交通知識的生產中心,數據質量的管控中心,數據產品的創新中心和數據價值的創造中心。
綜合交通大數據中心體系建設,一定要實現數據共享、算法共用、算力共配、行業共治。軟硬件協同才能保證數字交通建設性能的最大化,這是過去被智能交通行業長期忽視的重要問題。
目前,在政策的引導下,過去“重硬輕軟”的狀況逐步得到改善。《數字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更是從頂層設計角度,引導交通運輸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向“軟硬并重”轉變。
過去,由于智能交通發展尚處早期,普遍存在碎片化、重復建設、投資效率低等痛點。
從產業發展的長遠角度看,開源開放是重塑行業格局的重要趨勢。以大眾現階段更為熟知的移動端為例,手機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已完成由功能硬件向軟件生態的遷移,手機操作系統在移動端的智能化變革中功不可沒。
適度超前部署開源開放的智能交通“軟基建”,實現新基礎設施的平臺能力共享,亦有望加速軟件定義交通時代的到來。
比如今年8月,百度與合作伙伴聯合發布全球首個開放開源的智能網聯路側單元操作系統——智路OS。可看作是路側端的“Android系統”。以高等級自動駕駛為牽引,從底層統一標準打造數字底座,面向交通全場景,開放核心技術,軟硬件分層解耦。技術標準的統一,使原本孤立的眾多智能交通應用得以連接打通,并獲得最高性能的底層支撐,實現更多長尾應用需求的敏捷開發和快速分發。
智路OS支持軟件靈活開發和OTA升級,管理者可定制開發、按需采購,實現彈性建設,帶來更高的投資效應。
“軟”的部分,面對應用生態,“智路OS”可支持廠商快速開發、降低成本,加速商業化落地。“硬”的部分,面對硬件生態,“智路OS”則以高智能、高性能、高可靠、國產化的特性,支持硬件生態的創新探索。
建設“人民滿意”的智能交通
數字交通的發展,科技企業也在發揮其技術能力,切實為交通安全、出行效率、管理能力和服務質量貢獻企業力量。
以百度為代表的互聯網科技企業正在持續助力數字交通建設,面向交通領域提出智慧化解決方案,助力實現更高的物流效率、更安全的旅途、更低的擁堵概率。截至2021年底,百度智能交通的產品、服務與解決方案已在北京、上海、廣州等50余座城市以及河北、山西、四川、湖南等多條高速公路落地實踐。
發展數字交通、智能交通,要把實用和解決現實問題擺在第一位,建設“人民滿意”的智能交通,服務于交通強國的建設。
百度智能交通首席科學家聶小建表示,百度一直以來有一個判斷,“以車路協同為基礎的智能交通,可以通過軟擴容的方式讓交通通行效率提升15%-30%,從而提升民眾出行品質。”
在北京亦莊,百度通過對329個路口進行智能化升級,讓紅綠燈“看清”路口車流量狀態,“看懂”交通演變規律,并實時動態調整紅綠燈配時策略,讓市民實現“綠燈自由”。
在重慶永川,百度參與了重慶智能交通多個重點項目建設,改造智能路口超110個、智能化升級1800個路側停車泊位。這些智能交通改造給市民們帶來了更高效、更安全的出行體驗。2021年通勤高峰擁堵指數下降11.25%,2022年Q1擁堵指數又環比下降7.12%。
在京雄高速上,百度通過車路協同技術初步破解準全天候通行難題,卡車司機們不再受大霧等天氣影響。
智能交通的建設價值,要通過群眾的獲得感來評判。通過多地實踐,除了可以看出百度智能交通在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地區數字化轉型貢獻之外,還可以看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得到提升。
數字交通、智能交通的發展,不僅能讓公眾獲得更安全便捷的出行體驗,同時也能有效降低能耗,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
寫在最后
應用為王,數字交通大有可為。賽文交通網認為,數字交通、智能交通發展要關注實際應用,創造價值,注重場景,解決問題。在推動數字交通可持續地發展,一定要在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形成一種良性機制,實現密切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第一,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就是“政企研用”之間要形成一種協同創新的模式,圍繞著交通需求去研發相應的技術。
第二,站在社會層面,需要把交通發展和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交通+產業”的高度融合,尤其是“交通+數字化”,只有二者深度融合,才能創造更大價值。“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的目標是實現降本增效,實現工程品質、服務品質和安全水平的提升,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裴岷山表示。
第三,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兩者要做好結合,從而實現投資模式的創新,吸引社會資源積極地進入數字交通的發展建設進程中來,推動行業快速發展。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