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中國公路學會隧道與地下空間工程創新獎”評選結果公示,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四川公路設計院)設計的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樂西高速公路大涼山1號隧道分別獲得特等獎、一等獎。截至目前,該院隧道專業累計獲得30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項,其中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際隧道協會年度大獎。
據悉,四川公路設計院隧道專業成立于1986年,現已累計完成2590公里共1300余座隧道的勘察設計和30多項重大科研課題,實現一系列技術創新突破,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公路隧道技術體系,在業界具有獨到的技術優勢。
掌握核心技術 解決高海拔隧道設計施工難題
據統計,目前全國已建、在建8公里以上的超特長公路隧道共90座,其中四川公路設計院獨立完成設計22座,占比近25%,在超特長隧道通風與防災救援系統設計、高地應力與高地溫預測處置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掌握了關鍵核心技術。據了解,四川公路設計院正在設計的成汶高速公路龍門山隧道,長度約24公里,位居全國第一。
不僅如此,四川公路設計院獨立完成設計13座,占目前25座全國已建、在建海拔2500米以上超特長公路隧道的52%。其中,317國道雀兒山隧道洞口海拔4373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海拔最高、也是唯一海拔超過4000米的超特長公路隧道,于2018年獲得國際隧道協會年度工程大獎,成為我國首次入圍并獲得該獎項的公路隧道工程。該項目設計上依托高海拔長大公路隧道通風、供氧技術標準,解決了高海拔公路隧道結構抗防凍和施工人員健康保障問題。依托項目編制的《高海拔公路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指南》,為同類工程提供了技術支撐。
建立超特長隧道節能模式 實現自然風通風和自發電
四川公路設計院技術團隊揭示了基于超靜壓差、風墻式壓差和熱位差三要素的進出口大高差公路隧道自然風形成機理,建立了隧道有效利用自然風的節能模式,形成了以自然風為通風動力的公路隧道智能—節能通風技術體系,成功應用于泥巴山隧道、二郎山隧道、米倉山隧道、六盤山隧道等超特長公路隧道中,節約通風能耗30%。
不僅是通風手段,四川公路設計院還獨創性地利用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斜井井口與井底的192米高差,在斜井內設置引水管道,將斜井口沖溝中的水引入到井底地下風機房,在風機房內安裝發電機組進行發電,年發電量達400萬度。目前,二郎山隧道的照明和監控用電全部來源于隧道自發電,富余的自發電量還可給多處洞內LED景觀帶供電,緩解司乘人員的視覺疲勞,提高行車的舒適度和安全性。
優化設備選型 首推公路隧道TBM法施工
據了解,四川公路設計院是全國最先開展TBM(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法公路隧道設計的單位之一,提出了公路隧道TBM選型技術路線與標準,推出了“平導TBM法+主洞鉆爆法”的三洞建設模式,首次將TBM成功應用于西南地區在建的最長公路隧道——15.36公里的大涼山1號隧道,以及9.36公里的夾金山隧道。截至目前,大涼山1號隧道TBM累計進尺達10300米,單日最高進尺40米;夾金山隧道TBM累計進尺1400米,單日最高進尺50米。
依托技術創新,四川公路設計院還自主研發了“公路隧道輔助設計系統”“隧道全自動結構計算軟件”“隧道結構繪圖軟件”“隧道工程數量計算軟件”等一系列專業軟件,基本實現了公路隧道設計全流程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極大提高了設計質量與生產效率,上述軟件被國內多家兄弟單位引進應用。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