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不斷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引領,統籌推進“四大結構”優化調整,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綠色低碳轉型邁出新步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機制加快形成,城園相融、藍綠交織的公園城市形態全面呈現。——摘自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在城市建設中強調綠色發展,既是市民生產生活得以持續的必要條件,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自然基礎。
倡導更多元的綠色出行方式,助推綠色建筑的發展……貫徹落實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相關部門和單位以踏實行動達成切實轉變,將萬千市民對公園城市的無限憧憬變為現實,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成都正漸行漸近。
向未來 篤行之
成都將出臺全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額標準
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像給建筑戴上了“防曬帽”,降低了大樓的城市熱島效應;大樓設置的采光天井,可以讓87%的功能房間能夠達到自然采光標準,白天開燈的概率大大降低;位于樓頂的分布式光伏發電不僅可供照明,還可以供電動車充電……這就是日前啟用的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筑”——中建濱湖設計總部(中建低碳智慧示范辦公大樓)。
辦公區不僅有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大樓四周墻面也布有綠色藤蔓,仿佛穿上了一件“節能外衣”。這些舉措能減掉多少碳排放?中建西南院雙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淵表示,8000多平方米的屋頂花園除了吸收熱量外,一年的固碳量能夠達到1000噸。此外,大樓的地下室還設置了雨水收集池,用于植物灌溉和場地沖洗。同時,大樓還通過智慧灌溉系統來節約水資源,“據測算,每年可減少用水約1700噸。”
如何助推綠色建筑的發展?成都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該局將出臺《成都市綠色建筑促進條例》,進一步提升成都市綠色建筑執行標準,推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確保明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不低于70%。另一方面,還將出臺全市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額標準,完成58萬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的節能改造,與老舊小區改造同步實施小區建筑的節能改造。
“加快推進以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為重要內容的‘新城建’,也是接下來的重要舉措。在這一方面,成都將進一步增強正向BIM、大數據、移動通信、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大力推動自動化施工機械、建筑機器人等相關設備設施的創新應用。”該負責人表示。
繪藍圖 怎么干
成都公交今年再添1400余輛新能源公交
短途騎單車,中途坐公交,長途乘地鐵……在成都這座城市內,一個高效低碳的綠色公共交通網,每天都在為城市里的人們提供著多元便利的出行方式。
“萌嘟嘟”“藍金剛”“熊貓妹兒”……綠牌的公交車越來越多了!細心市民張女士發現,如今的成都街頭多了不少新能源“綠”公交。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著力優化交通結構,堅持“軌道引領、公交優先”,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合理規劃建設充(換)電設施,讓綠色出行成為市民首選。
為了讓市民出行更加綠色、更加低碳,記者也從市交通運輸局和成都公交集團獲悉,到2022年年底,中心城區5+1區域計劃將完全告別燃氣公交車,實現新能源公交全覆蓋。
目前,成都公交集團已有5000余輛新能源公交車,預計今年還將增加1400余輛新能源公交車。
“這也意味著,到2022年底,中心城區5+1區域的公交車都將換為純電動的新能源公交。”成都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大量新能源公交的投放,對充電來說是一個大考驗。成都公交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目前,金沙公交樞紐綜合體是西部乃至國內最大的單體公交充電站,擁有30多個為電動公交充電的“充電弓”,以鈦酸鋰電池車輛為例,每臺車只需要15分鐘左右就能充滿電,充滿后大概能行駛60公里。
記者了解到,根據實際用途,車輛除了配置有鈦酸鋰電池外,還配有磷酸鐵鋰電池,這些電池均可回收再利用。車輛的續航里程、時速與安全性也有了提升。
隨著CNG和LNG公交車逐步更換為電動公交車,將徹底實現成都公交車輛“新能源化”。
成都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相比于燃氣公交車,每輛電動公交車每天減少0.12噸碳排放,依照這個數據,僅中心城區5+1區域的6500余輛電動公交車一天就能減少780噸碳排放。
專家訪談
完善新能源交通工具應用的激勵機制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經濟學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廖茂林:
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強調“厚植公園城市生態本底”是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基礎保障。公園城市建設要以“青山綠道藍網公園”為生態骨架,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態廊道和高品質綠色空間體系,實施全域增綠行動,力爭至2025年500米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90%。宏觀層面上以空間整合為重點,建構減碳聯動發展的低碳空間格局;從微觀尺度上建立產業、基礎設施及居住互為聯動且有韌性的協同發展“碳代謝”單元。
完善新能源交通工具應用的激勵機制。優化車輛結構,加強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新能源汽車對傳統動力汽車的替代,大幅降低交通領域的化石能源依賴和碳排放量。交通設施綠色轉型,提升交通運輸效率。合理布局交通設施,以“軌道+公交+慢行”三網相融構建綠色低碳出行交通體系,減少交通碳排放總量,中心城市綠色出行比例達70%。未來,應深入貫徹實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要求,大力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勵市民擴大綠色消費、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綠色低碳發展環境。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