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在電動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特別是充換電服務體系保障方面,《通知》指出,新增公共充電樁(標準樁)與公共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標準車)比例力爭達到1﹕1,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車位占比預期不低于小型停車位的10%,形成一批典型的綜合能源服務示范站。
對此,能鏈研究院方面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全面電動化將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并帶來公共充換電服務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創新,推動充電服務市場進一步繁榮。
新能源汽車帶動充換電市場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交通領域碳排放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且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我國當前交通領域碳排放約占碳排放總量約10%,其中城市公路交通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居民出行頻次增加,對私人交通工具使用量持續增加。此外,當前時期,交通領域能源供給仍然以化石能源供能為主。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我國新能源汽車經過長期發展,逐漸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建立涵蓋基礎材料、零部件、制造裝備等全鏈條產業體系,形成完善的產業生態,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進一步提升。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產銷分別完成705.8萬輛和688.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6.9%和93.4%。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536.5萬輛,同比增長81.6%;插電式混動汽車銷量151.8萬輛,同比增長1.5倍。
能鏈研究院方面表示,政府綜合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對新模式、新技術的支持,以及對行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的推動,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連續8年蟬聯全球第一。2022年總銷售量達到688.7萬臺,全球每銷售10臺新能源汽車,中國就占6臺,這將更有效地助力“雙碳”目標的達成。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相關負責人在對上述《通知》解讀時表示,公共領域車輛使用頻率高,燃油消耗和污染排放總量占比大,示范帶動作用強。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推動提升車輛電動化水平,不僅可以有效促進節能減排,帶動基礎設施建設,還能促進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探索和創新應用,優化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有助于鞏固和擴大發展優勢,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此,我部、交通運輸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該試點。”
隨著電動汽車的高速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也迎來發展繁榮期。
記者注意到,《通知》在重點任務方面提到,完善充換電基礎設施。優化中心城區公共充電網絡建設布局,加強公路沿線、郊區鄉鎮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際快充網絡建設。充分考慮公交、出租、物流、郵政快遞等充電需求,加強停車場站等專用充換電站建設。推動充換電設施納入市政設施范疇,推進充電運營平臺互聯互通,鼓勵內部充電樁對外開放。鼓勵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建設一批集充換電、加油等多位一體的綜合能源服務站。建立形成網絡完善、規范有序、循環高效的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和處理體系。
新技術催生新業態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一系列新業態正在涌現出來。
春節長假期間,電動汽車充電速度慢、充電排隊時間長等情況,讓“電動爹”再次出現在網絡之上。
電動汽車的持續向好發展,必須根治這一頑疾。
記者注意到,《通知》中提出,促進新技術創新應用。加快智能有序充電、大功率充電、自動充電、快速換電等新型充換電技術應用,加快“光儲充放”一體化試點應用。探索新能源汽車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實施路徑,完善儲放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加大智慧出行、智能綠色物流體系建設,促進智能網聯、車網融合等新技術應用,加快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等領域融合發展。
能鏈研究院方面提到,快充網絡建設的完善,讓車主告別“里程焦慮”不再遙遠,城市接駁地,交通樞紐區,充電場站建設將被快速啟動。
針對新能源市場以光伏、風能等間歇性能源為主的特點,能鏈研究院方面建議,大功率快充、超充樁的投入使用,以及光伏、風電的并網將給電網供需平衡帶來巨大壓力,V2G(車網互動)等技術應用能削峰填谷,保障電網安全運行。同時,充電場站與光伏、儲能、虛擬電廠的深度融合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將催生更多新興市場發展和服務體驗提升。
事實上,在公共領域中,網約車、出租車、公交車、物流車等數量龐大,是推動汽車電動化的先鋒力量。而這些車輛的加油方式大多集中在物流園、機場、公交公司等專用充換電站中。
能鏈研究院方面表示,這將帶動專用充換電設施進一步加速提升電動化率,物流園區等地充電場站建設將爆發。同時,鼓勵各類單位、機構等內部的公共充電樁對外公用,就是鼓勵內部公樁社會公用,利好平臺型充電服務企業。
隨著油電切換加速,傳統加油站向油、電、氫、氣的綜合能源補給服務升級已經勢不可擋,便利店、餐飲等增值服務逐漸成為標配。當前,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浙能集團、能鏈等公司紛紛通過不同方式,在這一領域布局。
此外,能鏈研究院方面提出,金融能力的融入,將為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帶來更高的加速度,降低購買門檻,讓更多車主從中受益。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