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近日宣布,優化城市公交專用道管理改革措施將于6月1日起實施,該措施包括優化公交專用道專用時段,允許部分社會車輛使用公交專用道等。(5月3日《今晚報》)
從專用到共享,公交專用道優化改革大有必要。據報道,4月一個普通工作日早高峰,北京南三環西路,內環方向車輛因前方事故嚴重擁堵、走走停停,最右側公交車道卻車輛稀少,七八分鐘未有一輛公交車經過。在非工作日,公交專用道與社會車道同樣是“冰火兩重天”,前不久有報道稱,每逢雙休日,北京重點商圈、景區周邊道路交通壓力增長明顯,進停車場的車輛能排出數百米;然而在這些熱點地區的公交專用道,常常是十幾分鐘里不見一輛公交車從旁邊駛過。
正基于此,關于“取消公交道雙休日限行”,或“將部分公交專用道調整為公交優先道”等呼聲,在各地持續多年。
當初,很多城市在中心城區都開辟公交專用道,是為了保障大運量、快速度的公交車具有優先路權,以緩解城市公共交通的擁擠狀況,提高城市運行效率,同時吸引人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這顯然是應該的,公交優先即是人民大眾優先。事實已證明,公交專用道確實吸引了一些市民從個體交通向公共交通轉移,讓自己出行得更快,也提升了公交服務水平,推動了城市可持續發展。
不過,隨著城市規劃調整,私家車保有量攀升,軌道交通、共享單車、網約車等交通方式飛速發展,地面公交客流出現下降趨勢,公交專用道利用率也相應下降。特別是在乘公交出行者較少的雙休日和節假日,空蕩蕩的公交專用道浪費了交通道路資源。而在雙休日和節假日,開車出行者比工作日多得多,社會車道勢必更加擁擠,特別是重點商圈、景區周邊,此時就該考慮怎么為社會車輛提速。允許社會車輛在公交車的客流低谷,借用通行能力富余的公交專用道行駛,可以實現道路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嚴格來說,劃設公交專用道,保障公交出行,終極目的是為提高整個城市的交通系統效率。從這個角度說,公交專用道其實更應該叫“高承載車道”,在不影響公交車正常通行之下,應根據整個交通道路的實際狀況,允許“高承載車輛”比如承載三人以上的小汽車駛入,這樣可鼓勵人們拼車出行。換言之,即便工作日,也應允許大巴、中巴、單位班車、專用校車、多人合乘車輛等借用公交專用道。由此而言,新時代的公交專用道應是“公交專用道+多乘員合乘車道”的復合型集約車道。
而在雙休日和節假日,應盡量允許社會車輛共享專用道資源,提高公交車道利用率,只需在公交專用道加標公交專用時間即可,而非不加標專用時間,社會車輛在任何時候都不得駛入。
對公交專用道予以優化改革,回應了公眾“提高公交專用道效率”的訴求。科學適度的動態、彈性管理,才能全面提升道路資源利用效率。有關專家認為,還需從全國層面研究公交專用道的設置條件、標準,以避免實踐中一些城市的公交專用道設置管理不夠精細,存在公交專用道與公交運行線路不匹配、專用時段與公交運行高峰不契合等問題。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