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自行車的時候會覺得開車的人不守規范,開車的時候又經常覺得騎車的人不守規矩。”公眾在城市慢行時往往會遇到停車難、騎車險、支持少等問題。6月12日,能源
基金
會與南方周末在北京共同舉辦了“城市‘騎’妙游:我們與城市的出行互動”媒體工作坊,活動探討了公眾出行需求與城市道路交通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綠色出行的政策支持等話題。
能源基金會低碳城市高級項目主管林微微認為:“電動化并不是解決城市交通低碳轉型的唯一途徑。”在轉型時,應該構建高效融合的多元交通方式,提高綠色出行的品質和競爭力。商業生態工作室聯合創始人、主編孫海燕補充說:“不能僅以低碳為目標,還要在轉型過程中保障所有人的公平過渡。”她認為,建立一個無障礙的城市公共交通是社會發展到當前階段的必然選擇。
北京市地方標準《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環境規劃設計標準》中提出街道空間功能的分配原則是“步行和自行車優先”,從頂層上確立步行和自行車交通在城市及綜合交通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副所長蓋春英分享了綠色出行建設中的北京經驗:通過頂層設計和制度來為步自友好城市的建設保駕護航;付諸行動、狠抓落實,推進規劃實施。
除了步行和自行車,電動兩輪車也成為更多人中短距離出行的選擇。相較于私家燃油汽車,兩輪電動車具有較高的減排潛力,可成為綠色出行的重要方式。北京社區研究中心主任茅明睿說:“共享電單車替代出行方式比例最高的分別是步行、公交、網約車/出租車和私人電動車。”他表示,盡管仍面對著維護困難、停放無序、不規范騎行等問題,但共享電單車企業已經實現盈利,這一交通方式市場化的可持續性已經初步得到驗證。
能源基金會策略傳播高級項目主管黃瑋總結道,公眾出行方式多元化的發展,往往快于城市規劃、法規等的反饋速度。未來城市公眾綠色出行共識的形成,最終指向還是在于法律、政策法規和社會規范之間如何達到平衡,做到彼此理解和相互約束。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