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線路設計、合理調度資源、引入智能技術……8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辦實事 解民憂·關注城市地面公交”系列報道②《長沙讓地面公交更好銜接軌道交通》,關注長沙如何讓公交車最大限度串聯起城市的各個重要節點,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出行需求。
核心閱讀
在湖南長沙,地鐵客運量已經反超公交車,成為主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地面公交的定位和作用正在發生變化。為進一步便利群眾出行,長沙發揮地面公交靈活機動的特點,通過優化站點設置,提高與軌道交通接駁便捷度,最大限度節省群眾出行成本,改善群眾出行體驗。
晚上7點半,落日緩緩沉入地平線,從岳麓山上欣賞完霞光的一批批游客,陸續下山,出景區東門,走三百來米,就到了岳麓山北公交車站。立珊專線的公交車順序駛來,將游客接往湖南長沙的下一個打卡地——五一商圈。車過湘江,遠眺橘洲,一站地,20分鐘,游客就從人文薈萃地,到了煙火繁華處,品美食、享茶飲,好不愜意。“出門旅游,誰都不想把過多時間花在交通上。立珊專線串起長沙多個熱門景點,給游客提供最舒適的公交出行體驗。”送完一車乘客,在立珊專線首末站長沙火車站(北坪),司機周靖說。在長沙公共交通體系內,高效運營的立珊專線不是特例。近年來,長沙充分發揮城市地面公交靈活機動的特點,優化線路設計、合理調度資源,讓公交車服務于社區、校區、景區、商區、園區,最大限度串聯起城市的各個重要節點,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出行需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沙市投運的245.3萬趟公交車已完成客運量1.56億人次,累計運營里程達9688萬公里。
優化線路設計
接駁地鐵站點
6月中旬,長沙地鐵3號線南延線還未開通。細心的市民發現,長沙市交通運輸局發布的《2023年第三批公交線路優化公示》方案中,356路、30路這2條不曾見過的公交線路已經計劃“上新”。同時,3條公交線路發生了調整——它們的目的只有一個,為新的地鐵站點提供地面公交接駁,方便市民出行。對于這樣的貼心之舉,長沙市民并不陌生。這幾年,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的進一步發展,長沙地面公共交通的作用和定位正在發生變化。2022年,長沙成為全國第八個地鐵客運量反超公交車的城市。如果說軌道交通是城市客流的大動脈,那地面公交就是遍布城市的毛細血管。“只有毛細血管與主動脈串聯緊密,毛細血管自身暢通運轉,整個城市才處處都有活力。”長沙市交通運輸局公交處處長陳芳表示。怎樣才能實現?精細化管理運營是關鍵。為此,長沙市交通運輸局定期梳理公交和地鐵雙向人流的供給堵點,提高公交和軌道交通接駁便捷度,促進“兩網融合”——每個地鐵站出口50—100米范圍內,即通過優化接駁方案,設置公交車站。前不久,全市才梳理出接駁距離超過100米的站點20座,隨即納入了優化日程。在如此精細的管理下,目前長沙城市公交地鐵線路接駁率達到95.4%。以前,288路公交不停岳麓區長華小區,居民出行不便。2022年9月,經過線路優化,在保證接駁4、6號線地鐵站的基礎上,線路在小區設置了站點。居民吳先生每天上班,走不到200米可上車。“地鐵到站,公交到家,現在出行真方便!”他直感嘆。近年來,長沙市通過多種方式持續優化常規公交線網,近三年平均調整線路超過50條。目前,長沙市常規公交線路297條,覆蓋城區各處。
打造定制公交
激發城市活力
下午6點半,在食堂吃過飯,長沙市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員工王在回就登上了公交8號線。吹著空調,幾分鐘后,班車就將他一路送到約3公里外的28號廠房——夜班前,少了走路通勤的辛苦。“這是我們為企業提供的定制化公交路線。”長沙公交運營有限公司三業務部部長劉建武告訴記者。為助力城市經濟社會及文化旅游發展,更好地服務乘客個性化的出行需求,長沙在保持既有常規線路的基礎上,推出公交線路定制化服務。長沙比亞迪公司自今年5月30日推出第一條“園區公交線路”、開行第一輛園區公交開始,截至8月初,園區已經開行12條線路。“整個園區數萬名員工每天都有出行需求,從生活區到工作區,短則1公里,長則3公里,雖然距離不遠,但是流動較集中,有開行公交的需要。”劉建武說,經過洽談合作,調集非常規線路公交車日常在園區內運行。效果立竿見影。在8月1日當天,就有59臺公交車在園區開行337趟次,運送乘客1.2萬余人次。經折算,平均上座率在80%以上。在岳麓高新區,免費定制通勤專線解決了湘江智谷片區企業員工通勤難題;湖大附中、長郡外國語中學、長郡雨花外國語洪塘中學等多條校園專線相繼開通,讓師生出行更加便捷……“在不影響常規路線運行的基礎上,我們積極同居民、學校、企業、園區等合作,只要符合相應條件,公交線路都能按需定制。”長沙公交運營有限公司定制拓展部副部長楊卓告訴記者,“截至6月30日,長沙市已開通定制化公交路線126條。”配合今年火熱的文旅市場,長沙市推動各景區連“點”成“線”,開通五一廣場、岳麓山等多條旅游專線,實現市區A級及主要景區公交線路全覆蓋,12條公交線路運營時間將延長到23點半及以后,讓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長沙夜間的煙火氣。瀏陽還開通公交專線,串起沿途紅色景區,讓紅色旅游更添火熱。與此同時,公交還不斷向基層延伸。“非中心城區的4個區縣市也正在打造城鄉公交一體化,其中3個已經完成。至今年年底,長沙將打造成全域公交城市。”長沙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歐璟表示。
引入智能技術
提升出行品質
每天一大早,司機陳擁利駕駛著公交車從玉蘭路南園路口開出,向終點信息產業園進發。線路全程紅綠燈將近20個,可車輛等紅燈的時間加起來不超過2分鐘。“開了30年公交車,沒有哪一趟比這條線路更順心。”陳擁利說。基于智能網聯的“車、站、路、云”一體化協同智慧公交解決方案,讓這條“梅溪湖—高新區智慧通勤公交東線”有了智慧大腦——公交線路與交警智能信控系統聯動,若車輛接近路口時,交通指示燈還為紅燈,則會自動跳轉為綠燈,從而實現公交優先通行。“據測算,智慧公交通勤時間較私家車出行方式節省約27.5%,較此前公交車普通運行模式平均節省30.7%。”湖南湘江智能科技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智慧公交項目負責人劉高告訴記者,當前,長沙主城區已有75條線路、2072臺公交車完成了智能網聯設備安裝,84個交叉路口實現了智能網聯改造。“經大數據篩查,這條通勤線路上的上班族超過3萬人。”劉高說,隨著智慧通勤專線的開通,抽樣統計結果顯示,約24.7%的乘客由開車通勤轉為乘坐智慧公交通勤。智慧化讓公交通行省時省心,還讓公交運行更安全。智慧公交搭載的駕駛員行為監測系統通過人臉識別技術,判斷司機不規范行為,并實施在車內播報提醒,同時也將上報后方平臺;全景智能系統可以向司機展示車輛周圍情況,為司機提供盲區視野;智慧調度系統讓司機可一鍵上報突發狀況,同調度管理中心無縫鏈接……一項項措施,讓公交車司機更舒心,乘客更放心。與此同時,集合了數據分析支持的長沙市交通綜合運行協調與應急指揮中心,通過多元公交數據融合,逐步提高公交運營監管、智能調度、規劃決策支持、出行信息服務水平。利用出行人口時空大數據分析功能,公交線路調整有了更可靠依據。“比如大科城2號線以學生客流為主,假期客流減少,為提升公交上座率,在系統建議下,線路改道后湖路、阜埠河路、麓山南路至高葉塘站接駁換乘地鐵,使客流上升了15%。”長沙智慧交通發展中心運行監測部部長邵瑩告訴記者。隨著公交體系智慧化建設的持續推進,長沙市地面公交出行品質也在同步提升: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以及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公交車比例均達到100%;早晚高峰期公共汽電車平均運營速度達18公里/小時;公共汽電車來車信息實時預報率達100%……這些體驗,讓綠色出行成為眾多長沙市民出行的首選。數據顯示,長沙城市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54.19%,綠色出行服務滿意率達84.38%。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