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機動車保有量已達332萬輛的背景下,總里程534.5公里的公交專用道平均每天服務各類乘客超過150萬人次!
9月12日,《人民日報》以《保障公交通行優先權,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為題,大篇幅報道了南京公交專用道的變革歷程和發展成果。
記者昨天從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了解到,自1997年全市第一條公交專用道啟用以來,伴隨著城市道路資源日益緊張,公交專用道不僅切實保障了公交車的運行效率,還在引導大眾優先選擇公交出行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從0到534.5,公交專用道26年間覆蓋全市各區
南京第一條公交專用道始建于1997年,位于市中心的太平南路上。
“這條專用道長約2公里,從南往北串起了夫子廟、太平南路商業街等景點。”市公安局交管局秩序管理大隊民警江一平介紹道。
1997年,南京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1萬輛。為提倡和便利公交出行,南京交管部門在人車矛盾最突出的太平南路試點,將雙向車道改為由南往北單向行駛,并“擠”出一條反向的公交專用道,這也成為全省首條公交專用道、全國首條單行線公交專用道。
一位老交警回憶,當年,公交專用道可是個新鮮事物,道路資源本已十分有限,還要分出一股道供公交車專行,有人質疑這到底是資源的浪費還是合理利用。
但只要對群眾有益的,南京交管部門都愿意大膽嘗試、小心求證、反復研究。2000年開始,隨著機動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擁堵現象日益突出,南京交管部門開始在全市范圍內展開調研,進行路網匹配,并首次大規模規劃設置了20多條公交專用道。
2004年,公安部首次以國標形式規定了公交專用道的設置條件,此后,這類以公交車為主角的道路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公交專用道開通后,路確實好走了。”南京公交集團第一客運分公司汽車六隊D21路駕駛員施義松告訴記者,2006年,他進入公交集團駕駛25路公交車,從北崮山到石林家具廣場,單趟至少70分鐘,“中央路和中山路開通公交專用道后,早晚高峰的車程縮短了近10分鐘,這在時間非常寶貴的上下班時段相當了不起。”施義松笑著說。
在交通大流量時,公交專用道有效保障了公交車的通行效率,自然吸引了不少市民選擇公交出行。家住太平門的曹志梅還記得,龍蟠中路公交專用道開通前,她早高峰時開車去卡子門附近的單位要大半個小時;專用道開通后,乘公交車上班比開車快,從此,她改變了通勤方式。
施義松也告訴記者,2011年前后,選擇公交車出行的人數達到高峰,后隨著地鐵線路的增長,這才出現了分流。
截至目前,南京已在112條道路設置公交專用車道,公交專用道道路里程290.6公里,車道總里程534.5公里。
因地制宜、因時而變,南京公交專用道不斷進步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增長和城市交通的不斷發展,南京的公交專用道也在不斷調整。
作為全市首條,太平南路的公交專用道施行24小時全天候公交專用,但考慮到路面其他社會車輛的通行需要,2000年后,南京新增的公交專用道只在7:00—19:00期間專車專行。
變化不僅于此。2007年,南京市政府提出公交優先發展戰略,經過對公交車駕駛員及市民代表的座談調查,2008年,南京交管部門開始推行在6:30—9:30、16:00—19:30之外“開放”公交專用道,其他社會車輛均可通行。
2014年5月12日,位于城市核心地區的中央路、中山路、中山南路啟用公交專用車道,使用時段為每天7:00—9:00和16:00—19:00,公交專用時間進一步縮短。青奧會后,南京又明確將校車、19座以上客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納入“大公共交通車輛”范圍,早晚高峰也可使用公交專用道路。
2018年,地鐵出行人數占比超過公交,與此同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70余萬輛,經過新一輪調查與論證,南京將公交專用道的使用時間壓縮為4小時——7:00—9:00和17:00—19:00。
今年6月1日,公安部正式實施優化城市公交專用道管理等便民新措施,包括根據公交車班次科學設定專用時段,其他時段允許社會車輛通行;在保障公交車運行速度的前提下,可以允許單位班車、專用校車等大運力載客車輛使用公交專用道等。
“我們早已做到了。”江一平笑著說。
對南京交警而言,交通環境日新月異,交通組織更要順勢調整。6月新政出臺后,交管部門根據大數據監測情況,又進行了改革:對部分交通流量大的燈控路口內設有公交專用道的,專用道標線不劃到頭,而是在距停止線30—50米處就結束了。“這意味著早晚高峰時,社會車輛的紅燈等候區擴大了。”江一平透露,就這點小改變,提升了路口15%到20%的通行效率。
未曾止步,尋求公交優先與道路資源利用“最優解”
從第一條公交專用道誕生至今,南京交警一直在調整公交優先機制,探尋道路資源利用的“最優解”。
近年來,有人對公交專用道質疑,認為它占用了有限的道路資源。對此,有交通專家指出,城市擁堵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光靠修路無法解決,保障公交優先才是發展公共交通的有效途徑。
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乘客委員會秘書長郎亮也表示,道路車流不斷增加,公交專用道十分必要,不僅可以確保大客流公交車輛快速通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市民綠色出行的作用。郎亮建議,要充分發揮公交專用道的作用,可在精細化管理下功夫,如各區域的交通高峰時段和程度不同,公交專用道的專用時段也不必統一,可根據實際車流設定;此外,還可加強公交專用道成環成網建設和公交信號優先,更好地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5月10日,南京市交通運輸局發布了《南京市公交專用道骨干走廊提升方案研究競爭性磋商公告》,其中提到將根據交通運輸部關于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相關意見,結合南京市公交專用道的使用實際,進一步完善公交時空優先通行網絡。
“對公交專用車道來說,從曾經的專用到如今的共享,變化的是管理方式,而不變的則是對人暢其行、車暢其道的追求,這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市公安局交管局秩序管理大隊大隊長毛悍琪說。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