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勝門到延慶的公交車、京城內部的冷鏈運輸、運送汽車發動機的重卡……這些交通運輸場景正在嘗試使用氫能車來代替燃油車和純電動車,背后關鍵零部件和整車企業都是北京的創新力量。
在近日舉辦的2023北京國際青年創新發展論壇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平行論壇氫能分論壇上,北汽福田副總裁秦志東透露,已經累計投放氫燃料商用車超過2100輛,累計運營里程近1億公里。
北京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已多年,京津冀區域也具備研發實力突出、產業基礎完備、氫能供給多元、產業鏈完整等優勢。
“北京奧運會后就進入了市場小批量推廣與驗證階段,氫燃料客車開始首次服務北京公交。”秦志東說,2018年到2022年,該公司生產的氫燃料車進入全面布局與運營階段,關鍵技術也陸續突破,相繼發布全球首輛32噸液氮重卡平板車、首輛240kW燃料電池重卡、首輛49噸液氮重卡等。
如今,北京城越來越多地方已經跑起氫能車。通過產業鏈協作,北京研發生產的氫燃料車已經覆蓋客車、物流、冷鏈、環衛、自卸、牽引等全場景系列車型,甚至服務著老百姓的餐桌。
“城市內的冷鏈運輸往往存在路線不固定、距離遠、送貨時效性強、載貨量大、貨箱制冷用電量大等特點,所以更適合氫燃料電池汽車。”秦志東介紹,聯合開發的4.5噸氫燃料電池冷藏車已經在北京市批量化示范應用,車內搭載了兩側布局儲氫瓶,相對不影響貨箱容積。
按照《北京市氫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2025年前,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北京將具備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基礎,產業體系、配套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培育10至15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能產業關鍵部件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建成3至4家國際一流的產業研發創新平臺。
特別推薦 ?上海國際客車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