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系列地方標準于2024年1月1日正式發布實施。 資料圖
智慧公交是“交通強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1月4日,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獲悉,由該局提出、歸口的深圳市《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系列地方標準于2024年1月1日正式發布實施。該標準包含車載智能終端、平臺規范及平臺通信協議三部分,其實施將為深圳市公交行業管理提供更加完善、規范的技術手段,提升市民對深圳公交行業服務質量的滿意度。據了解,“深圳版”的系列標準在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相關標準規范中首次提出了一體化融合設計、邊緣計算、智能監控、5G應用等方面的要求,在國內公交行業尚屬首次。
2.0版《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系列地方標準出臺
為加快公交行業智能化水平,提高公交整體服務水平,2010年深圳市交通運輸局首次編制《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相關地方標準。該標準實施多年以來,深度促進了深圳公交行業的發展。
“一是統一標準,設備制造商可以量化生產產品,市場競爭充分,產品價格降低,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二是提高行業管理效率,乘客平均候車時間下降33%,乘客投訴下降20%;三是為智能交通探索標準化方向,為公交運營模式的轉變指明發展方向。”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有了標準后,促進了深圳三大公共交通運營企業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為市民公交出行提供了便利。
然而,近年來,隨著5G通訊、實時數據傳輸、邊緣計算等新型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市民對公共汽車服務要求日益提升,公交車輛的運營和服務對車輛智能調度、系統平臺、通信協議等技術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新《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系列地方標準的修編,遵循“基于國家標準、嚴于國家標準、補充國家標準”的編制原則,結合已發布的國家標準、深圳市地方標準,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深圳市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建設標準。該系列標準是國內首部涉及公交智能調度系統全鏈條技術要求的地方標準,涉及車載智能終端、平臺、平臺通信協議等具體內容,在國內現有的公交智能調度系統相關標準規范中,首次提出了一體化融合設計、邊緣計算、智能監控、5G應用等方面的要求。
深圳近6000輛公交車已安裝“黑科技”設備
今年推出的系列標準,創新性地納入了具有公交OD功能的客流采集設備、盲區監測預警、邊緣計算等一系列公交“黑科技”。通過明確車載智能終端、平臺、平臺通信協議的技術要求,將為公交智能調度系統車載智能終端安裝和使用、企業智能調度平臺建設、主管部門對平臺各項數據采集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據。
按照新標準要求,公交車需要具有公交OD功能客流采集設備,采用機器視覺AI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客流OD的精準識別,自主學習城市客流出行規律,模擬線網預決策對客流規律的沖擊,為提供更優服務提供數字依據。未來,通過客流識別和數據研判,公交能掌握線路乘客出行規律及趨勢,提高客流和發班時段的匹配度,優化線路及運力配置;還可以縮編、合拼重合區間,實行大、中、小車型運力混配,匹配不同時段客運量需求;此外,依據OD設計小黃魚巴士等公交特色服務,滿足往來地鐵站接駁需求,同時開行大站快車線路,并對外發布線路實時發車時間等信息。
目前,深圳已有近6000輛公交車安裝該設備,車廂人數統計準確率達到96%以上,線路車輛平均周轉率提升20%,每年預計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58萬公斤,為70%的乘客節約21%的出行時間。
公交駕駛的視覺盲區,一直引發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新規定要求的盲區監測預警,通過車外盲區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輔助設備,運用機器視覺+雷達融合感知技術,有效解決駕駛員對車身周圍盲區內狀況看不到,在雨天及夜視情況下對路況看不清的問題,幫助駕駛員進行判斷,為確保乘客安全出行提供堅實保障。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