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之濱、滴水湖畔,距離上海市中心 70 多公里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下稱 ” 臨港 “),開園不到 5 年,卻已把電影中的 ” 未來出行 ” 場景變成了日常。傳聞這里 ” 海風中都充滿著智能的味道 “:無人駕駛出租車、無人駕駛公交車、無人駕駛卡車、無人駕駛環衛車……在臨港,你會發現,未來已來。
作為檢驗汽車智能化水平的至高標準,自動駕駛緊密結合了當下前沿的 AI 大模型技術與傳統汽車行業,是新質生產力的絕佳代表之一。業內普遍認為,無人駕駛已經進入了商業化前夜。在今年召開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表示,2030 年前,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國內全自動駕駛汽車實現商業化是大概率事件。
上汽集團(600104.SH)、上港集團(600018.SH)相關人士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最大的難點,在于完善標準法規和支持政策。對于無人駕駛商業化而言,臨港現已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土壤之一:除了豐富的產業生態和大量場景應用的優勢,在制度和法規創新方面也走在了全國前列。
圍繞著無人駕駛的生態場景應用,臨港正積極構建智能汽車生態,計劃用五年時間,打造一座全鏈條、全場景、全要素的智能汽車生態城,為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提供 ” 新動能 “。
” 無人駕駛 ” 商業化加速
如何將新質生產力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推動力,讓技術落地造福市民?今年 3 月 29 日,臨港正式開通運營上海首條智能網聯 ” 醫療專線 “,該線路途徑宜浩歐景、臨港首府、宜浩佳園、滴水湖馨苑等熱門社區,直達臨港六院門診樓。
(” 醫療專線 ” 路線圖)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該醫療專線運用了智能網聯技術,具備 L4 級(即高度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水平,是上海市首條開進醫院的智能網聯公交。此外,這輛智能公交還特別加裝了 OBU(車載單元),用數字技術為出行增加 ” 安全 + 效率 ” 的雙重保障。
醫療專線的開通,標志著臨港在探索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道路上又進一步。事實上,臨港自 2019 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大力助推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臨港智能網聯測試基地也因此被譽為智能駕駛 ” 學前班 “。
據公開報道,2018 年,上海將全國第一張自動駕駛重卡的道路測試牌照頒發給圖森未來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簡稱 ” 圖森未來 “),并在上海臨港地區投入測試。
2022 年 12 月,臨港首條智能網聯自動駕駛小巴示范應用線路 ” 智慧文旅線 ” 開通,能夠在開放道路以及較為復雜的交通環境、天氣條件下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另一邊,搭載了上汽 AI LAB 自研高級別自動駕駛 2.0 技術的 Robotaxi 也在臨港投入運營,通過享道出行 App 就能實現叫車。
自動駕駛重卡及小巴的測試,為無人駕駛實現商業化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經驗。截至 2023 年 6 月,圖森未來臨港測試里程已超過 60 萬公里,實現從港區、高速路到物流園區的全路線自動駕駛功能。上汽 Robotaxi 的運營范圍也已經實現了臨港主城區 68 平方公里全覆蓋,點位包含臨港主城區商務、教育、醫療等重要地點與各大地標性景點。
2023 年 6 月,臨港發放了全國首批無人駕駛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友道智途、圖森未來、賽可智能、云驥智行四家企業拿到了這個路測牌照。由自動駕駛,到真正的無人駕駛乘用車路測,臨港在無人駕駛商業化方面再進一步。
當前,臨港正搶抓智能駕駛發展機遇,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加以規范,更在產業成鏈、落地場景應用等方面持續加碼。沃達福數字汽車國際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翔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臨港對無人駕駛的支持力度和范圍都是相當大的,在全國范圍內來看都是數一數二的。
財聯社記者獲悉,自去年 6 月以來,臨港陸續發布了《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總體建設方案》、《臨港新片區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發展三年行動方案》、《臨港新片區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創新應用申請和日常操作指引(試行)》等政策,形成了具有新片區特色的無人駕駛、智慧道路等標準化指導性文件;在項目建設層面,推動 86 公里車路協同道路建設以及云控平臺構建,實現更加高效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務;在應用場景層面,形成了無人重卡、無人公交、無人出租和無人作業等生態示范應用。
2024 年,臨港關于無人駕駛的法規政策進一步細化。財聯社記者從臨港新片區管委會了解到,4 月 3 日,首批智能網聯汽車 ” 臨港標準 ” 正式發布,包括《無駕駛人智能網聯汽車車身標識及裝置要求》《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員培訓和管理規范》和《智慧道路建設規范》。
如今,臨港已開設自動駕駛開放測試道路共 241 條、544.3 公里,實現產城融合區范圍內全域開放,其中包括全市首條開放的高快速路兩港大道 28.4 公里路段。
” 智能汽車生態城 ” 正崛起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發展成為臨港經濟規模最大、帶動效益最強的前沿產業,產值從 2019 年的 314 億元激增到 2023 年的 3000 億元以上,5 年實現了 10 倍的增長。去年,臨港智能汽車整車產量突破 110 萬輛。
龐大的智能汽車產業,為臨港的 ” 智能汽車生態城 ” 計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去年底,臨港發布了《” 智能汽車生態城 ” 建設行動方案》(下稱 ” 行動方案 “),重點圍繞智能汽車產業 ” 一條生態鏈、兩種場景、三類要素創新 “,聚焦汽車電子、操作系統、汽車數據等核心要素,打造一座全鏈條、全場景、全要素的智能汽車生態城。
基于此,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產業和科技創新處副處長李向聰曾對媒體表示,” 未來,臨港新片區將用 5 年時間,完成其他汽車城 20 年不曾實現的夢想。”
” 上半場是電動化,下半場是智能化 ” 已成為汽車行業共識。在李向聰看來,2019 年至 2022 年,臨港汽車產業聚焦以電動化為核心的 ” 上半場 “,做大整車規模,拾級而上;如今進入 ” 下半場 “,臨港汽車產業將以智能化為核心,推進以芯片為核心的超算平臺、以軟件為核心的 OTA 升級和以數據為核心的創新生態,全力打造世界級智能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除了上述行動方案,臨港還發布了 ” 智能汽車生態城 ” 品牌,涵蓋制造、研發、貿易、金融、檢測,重點發展車規級芯片、操作系統、汽車電子、汽車數據等領域。希望通過該品牌,將臨港優質的營商環境、產業生態氛圍和創新策源能力傳遞給國內外企業,推動更多優質的汽車電子和軟件企業落地臨港新片區。
作為入駐臨港唯二的整車企業,特斯拉和上汽集團兩家主機廠在臨港的落地,給臨港的汽車產業帶來極大的集聚效應。目前,均勝電子(600699.SH)、華域汽車(600741.SH)、拓普集團(601689.SH)、三花智控(002050.SZ)、旭升股份(603305.SH)等眾多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在臨港開花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汽集團將自己的新能源戰略和自動駕駛戰略與臨港進行高度綁定,該集團旗下、負責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商業化落地的賽可智能,以及該集團參與發起設立的友道智途,均是臨港的合作伙伴。
在 車展上上汽集團副總裁、總工程師、上汽集團創新研究開發總院院長祖似杰表示,上汽集團將深化在臨港布局智能網聯汽車核心能力,支持臨港新片區高標準的建設智能網聯創新引領區。
另外,上汽全球電動汽車樣板工廠項目、中海庭地圖等項目,也與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臨港將繼續深化智造、智行、智聯等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的核心能力,攜手生態伙伴,打造上海智能網聯樣板方案,全力推進臨港車路云一體化實踐應用。
無人駕駛,無人駕駛公交車,車云路一體化
特別推薦: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參觀報名? ? ??2024上海國際客車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