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歐洲議會官網消息,歐洲議會和歐盟各國政府就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改革方案達成了協議,并進一步披露了碳關稅法案相關細節,確定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又稱“碳關稅”)將從2026年正式起征,較今年6月通過的“一讀”文本,提前了一年。
該協議還確定了削減歐盟企業免費配額的時間表,從2026年開始削減,逐步到2034年實現全部取消。具體來看,到2026年,這些行業的免費配額將取消2.5%,2027年取消5%, 2028年取消10%, 2029年取消22.5%, 2030年取消48.5%, 2031年取消61%, 2032年取消73.5%, 2033年取消86%, 2034年取消100%。
此外,據協議,到2030年,歐洲碳排放交易系統覆蓋行業的合計排放量較2005年計劃減少62%,比委員會提議的多了一個百分點。為了實現這一削減,整個歐盟的津貼數量將在2024年一次性減少9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26年減少2700萬噸,從2024-2027年每年減少4.3%,從2028-2030年每年減少4.4%。
本周早些時候,歐洲議會與歐盟各國政府通過了CBAM部分細節,包括試運行時間、覆蓋內容和排放范圍。
據協議,CBAM將從于2023年10月開始試運行,過渡期至2025年底,試運行時間較此前法案延遲了10個月。該協議強調,過渡期間受影響的企業只需要履行報告義務,旨在收集數據。
除了鋼鐵、水泥、鋁、化肥和電力,最新協議在CBAM的適用范圍中還確定了氫能、特定條件下的間接排放、特定前體和某些下游產品,例如螺釘和螺栓等類似鋼鐵的制品。
歐洲議會表示,在過渡期結束前(即2026年之前),歐盟委員會應評估是否將范圍擴大到其他有碳泄漏風險的商品,包括有機化學品和聚合物,目標是到2030年將ETS涵蓋的所有商品包括在內。此外,歐盟委員會還應評估間接排放的方法以及納入更多下游產品的可能性。
該協議還表示,CBAM的執行和監管將更加集中,由歐委會主要負責。到2027年底,歐盟委員會將對CBAM進行全面審查,包括評估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取得的進展,以及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LDC)進口的影響。
到2025年,歐盟委員會應評估歐盟生產的打算出口到非歐盟國家的貨物的碳泄漏風險,并在必要時提出符合世貿組織的立法提案來應對這一風險。此外,估計將有4750萬津貼用于籌集額外資金,以應對與出口相關的碳泄漏風險。
歐洲最大的化肥生產商雅苒國際(Yara International)表示,CBAM對于實現歐盟化肥部門的脫碳并確保歐洲生產商和進口商之間在內部市場的競爭環境是必要的。但如果CBAM的設計只為進口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而不考慮歐洲在全球市場上的出口。在氣候立法較寬松或不存在的國家,歐盟肥料將對非歐盟生產商缺乏競爭力。
CBAM本質上是對特定進口產品征收的碳稅,意在保護歐盟境內的氣候行動,避免歐洲企業將生產外包給排放目標較低的國家所造成的“碳泄漏”(carbon leakage)。
據協議,CBAM主要用來平衡在ETS下運營的歐盟產品的碳價格和進口商品的碳價格。這將通過迫使進口到歐盟的公司購買所謂的CBAM證書來支付生產國支付的碳價格與歐盟ETS的碳配額價格之間的差額來實現。
ETS還將為工業提供更多資金用于創新技術和能源系統的現代化,以支持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于歐盟平均水平75%的歐盟國家。
代表歐洲議會指導談判的德國議員Peter Liese說,改革后的計劃“向歐洲工業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號,即投資綠色技術是有回報的”,他說,在決定將該計劃擴展到海上排放和廢物焚燒后,改革后的歐盟碳市場現在“覆蓋了幾乎所有經濟部門”。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議會表示,到2027年,將建立一個單獨的新的碳排放交易系統(ETS II),用于道路運輸和建筑燃料。據議會要求,還將涵蓋制造業等其他行業的燃料。如果能源價格異常高,ETS II可能會推遲到2028年。此外,將建立一個新的價格穩定機制,以確保如果ETS II中的補貼價格超過45歐元,將額外發放2000萬補貼。
歐洲議會還表示,將設立一個社會氣候基金,以支持弱勢家庭、微型企業和運輸用戶應對建筑物排放交易系統、道路運輸和其他部門燃料排放交易系統的價格影響。
議會環境委員會主席、法國議員Pascal Canfin說,臨時協議現在需要歐盟成員國和歐洲議會的確認,歐洲議會將于1月或2月舉行全體會議表決。
據悉,碳關稅是歐盟“Fit for 55”一攬子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通過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降低至少55%來應對氣候變化,并保護就業和公民,到2050年,凈排放量降至零,實現碳中和。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