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德國聯邦內閣決議通過更新版《國家氫能戰略》,旨在推動和加快德國氫能市場的發展,從而適應更高的氣候保護目標和能源市場新的挑戰。戰略提出的措施涵蓋整個氫能價值鏈,許多措施在編制戰略更新的同時就已經開始實施。
要成功推動和實現經濟領域的低碳轉型,實現氣候中和,我們需要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因此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供應足夠數量的氣候友好型電力和氫能,是成功實現工業去碳化的先決條件,同時還需要有效運行的循環經濟以及二氧化碳的捕獲、利用和儲存(CCUS)。只有通過將不同技術組合應用,才能成功實現工業向氣候中和的轉型。
為了拉動對這些技術的投資并推動轉型,可靠的框架條件必不可少。這就既需要運用市場調節手段(尤其是二氧化碳定價機制),也需要有針對性的資助手段和合理的監管。所有這一切措施使投資和規劃得到保障,從而讓創新的氣候友好型技術能夠及早得到開發和廣泛應用。
德國聯邦內閣決議通過關于建設氫能核心網絡的立法草案
為了加快工業領域的脫碳進程,德國需要一個快速的、低成本的氫能基礎設施網絡,該基礎設施網絡應同氫能市場共同成長,并融入歐盟內部市場。5月24日,德國聯邦內閣通過了對《能源經濟法》(EnWG)的修正案,其中規定了如何監管近期由德國聯邦網絡管理局首次通過的氫能核心網絡許可。德國聯邦經濟與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對此表示:“我們的目標是迅速擴大氫能市場,以進一步推動脫碳進程——尤其是對于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的那些經濟部門。隨著氫能網絡框架的建立,我們在此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氫能核心網絡的第一階段將包含重要的氫能基礎設施,這些設施將在2032年前投入使用。
“歐盟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PCEI)框架下的氫能資助項目將推動氫能市場的快速發展
在“歐盟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PCEI,基于歐洲共同利益的大型國家援助項目)氫能項目(下文簡稱”IPCEI氫能項目”)框架下,整個氫能價值鏈上的各類項目——從綠氫生產,到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再到氫能在工業和交通領域的應用都得到了資助。”IPCEI氫能項目”由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BMWK)、德國聯邦數字化和交通部和各聯邦州共同資助,資金總額超過100億歐元。
德國共有62個項目入選獲得資助。其中包括電解能力超過2GW的綠氫制備項目,以及長約1700公里的氫氣管道建設項目。碳排放量高的鋼鐵行業尤其可以實現大量碳減排。包括阿塞洛米塔爾鋼鐵集團(Arcelor Mittal)、SHS鋼鐵集團(Stahl Holding Saar)、薩爾茨吉特鋼鐵(Salzgitter Stahl)和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 Steel)在內的德國主要鋼鐵生產商都入選了該資助項目。預計到2030年,這些項目每年可減少1000多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針對“氣候保護合約”的資助計劃啟動
德國政府于6月初啟動了“氣候保護合約”資助計劃的籌備程序(譯者注:“氣候保護合約”資助計劃是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BMWK)基于“碳差價合約”(CCfD)的方法設計的補貼型政策工具。目前,荷蘭、英國、德國等許多國家都在設計或試點各自基于CCfD的資助計劃)。“氣候保護合約”將在能源密集型行業(如鋼鐵、水泥、造紙或玻璃行業)推動使用氫能等可再生能源,促進工藝流程的綠色、低碳發展。“氣候保護合約”將補償與傳統工藝相比所增加的成本,因為目前在這些行業,氣候友好型生產工藝尚不具備競爭力,難以推動落實。
不過,最重要的是,亟需的市場轉型已然開始:“氣候保護合約”為德國眼下開發和建設必要的技術和基礎設施提供了動力。由此,制氫設備和氫氣管道得到搭建和鋪設,氣候友好型工廠的融資、建設和運營方面的經驗都得到積累,由氣候友好型終端產品組成的市場——綠色主導的市場也建立了起來。因此,“氣候保護合約”不僅是氣候保護的重要工具,也是德國維護自己作為工業基地和創新基地的重要工具。
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計劃簽署數百億規模的“氣候保護合約”。大部分資金將用于對沖預料之外的價格波動。希望獲得資助的公司首先要參與“氣候保護合約”的競標,質優價廉者中標。根據籌備程序公布的信息,德國將于今年內開展“氣候保護合約”的首次競標。
H2Global將成為歐洲氫能項目
H2Global是德國于2022年推出的電轉X綠色產品采購計劃,是德國為推動氫能市場增長而推出的創新工具,并在同年進行了首次招標。現在這一計劃將擴大為歐洲氫能項目并在未來對所有希望開展氫能招標的歐盟國家開放。歐盟能源專員卡德瑞·希姆森(Kadri Simson)和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于6月1日決定將最新成立的歐洲氫能銀行(European Hydrogen Bank – EHB)和德國的H2Global項目相銜接,雙方達成的這一合作被視為確保德國和歐洲氫能需求擴大以及全球綠氫市場增長的重要一步。此外,H2Global和歐洲氫能銀行還將合作在歐洲范圍開展聯合招標,為歐盟的全球氫能進口做出額外貢獻。
德國和挪威深化關于工業脫碳的伙伴對話
一月初,德國和挪威在奧斯陸確認了雙邊合作關系,合作范圍也覆蓋到了傳統能源議題之外的領域。其中工作重點主要是用于工業綠色轉型的前瞻性技術和轉型所必需的氫能。到2030年,雙方希望建設一條服務于德國從挪威進口氫氣的管道。為此,挪威貿易和工業大臣維斯特勒(Jan Christian Vestre)和哈貝克部長于5月9日在柏林一同會見了一些具有開展大規模制氫能力的挪威企業和德國潛在的購買氫氣的大客戶。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及加氫站技術設備? ? ?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