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隨著西線“大道先鋒號”盾構機刀盤破洞而出,順利抵達接收工作井,由廣州交投集團投資建設、中鐵十四局承建的海珠灣隧道工程盾構隧道段實現雙線貫通,標志著項目建設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海珠灣隧道工程計劃2025年建成通車,屆時可實現中心城區和廣州南站15分鐘互達。
海珠灣隧道工程總投資約116.8億元,縱跨海珠區、番禺區,全長4.35公里,隧道段長3463米,其中盾構段長2102米,開挖直徑達15.07米,是廣州第一條超大直徑盾構隧道,被稱為“廣州第一盾”。項目于2020年12月正式開工,兩臺超大直徑盾構機——西線“大道先鋒號”和東線“開路先鋒號”先后于2023年3月和5月從番禺區南浦島始發掘進,歷經16個月“穿江越城”,雙雙實現順利接收。
創下多項“全國首例”
自海珠灣隧道工程開工以來,在市交通運輸部門指導下,廣州交投集團、中鐵十四局以敢為人先的勇氣和苦干實干的作風,創新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全力克服技術難度大、施工條件嚴苛、施工工藝復雜的嚴峻挑戰,安全高效實現盾構貫通關鍵節點任務目標。其中,“開路先鋒號”盾構機月掘進突破324米,僅用12個月即實現東線貫通,一舉刷新超大直徑泥水平衡式盾構機在華南地區復合地層的掘進速度紀錄。
建設過程中,項目還創下多項“全國首例”,為華南地區超大直徑盾構施工貢獻了交投智慧和交投方案。一是承建國內首條在復雜紅層地質連續穿越密集建筑群的超大直徑盾構隧道,在穿越洛溪島影響范圍600余棟建筑時,將沉降控制在5毫米內,實現毫米級沉降控制。二是順利完成國內首例最大規模超大直徑盾構磨群樁施工,對多達2.35萬平方米的既有多層建構筑物實施原位保護,在淺埋情況下通過樁基托換技術完成施工。三是在全國范圍內首次對同個項目分別采用常壓和常規兩種刀盤進行雙線掘進施工,為華南地區復合地層超大盾構掘進收集更為齊全的數據參數。四是實現國產機械法施工聯絡通道掘進機在超大直徑水下盾構隧道中實際應用的新突破。
海珠灣隧道工程成型隧道
錨定安全生產萬無一失目標
攻克復雜建設難題
海珠灣隧道工程所處位置地表建構筑物密集、周邊交通繁忙,且需穿越復雜地質條件,包括長距離穿越泥質粉砂巖地層、兩條斷層破碎帶,尤其是穿越425米長珠江后航道期間,最小覆土厚度僅11米,小于一倍洞徑,而最大水壓超5個標準大氣壓,盾構穿越風險極高。為了確保盾構機安全高效掘進,廣州交投集團緊密結合建設實際,在建立全過程監管機制的基礎上,建立穿越風險源條件驗收制度,并選取多處掘進試驗段開展掘進參數分析、調整,為盾構機實際掘進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此外,海珠灣隧道工程盾構段先后穿越中核商務大廈、洛溪島民房、中化廣東建筑群及廣州歷史保護建筑等多處敏感構筑物,共涉及較大風險源26處,影響范圍內房屋近600棟。為了解決這只“攔路虎”,廣州交投集團開拓思路、另辟蹊徑,對既有建構筑物實行“原位保護”,即在不拆除建構筑物的情況下進行樁基托換施工,不僅避免大拆大建,還最大限度減少了施工對周邊企業、居民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還對敏感房屋沉降、傾斜進行“一對一”監測,及時掌握、分析重點建構筑物動態信息,實時進行數據調試,始終將盾構機參數保持在最優狀態,確保掘進施工安全高效。
“開路先鋒號”盾構機定妝照
推動項目建設管理模式創新
爭創標桿示范工程
廣州交投集團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對標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全面開展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努力將海珠灣隧道打造成為標桿示范工程,推動項目順利入選廣東省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范項目、綠色公路示范工程創建項目。集團在項目一線創新建成數字一體化指揮中心,通過數字化電子沙盤結合BIM模型,應用智慧物聯、電子圍欄、UWB近場定位等技術,實現施工工序實時監測、刀具磨損數據實時傳輸、一線產業工人位置實時定位。為保證隧道使用壽命,集團嚴把管片生產關,建立全場景智慧管控系統,并給每片管片派發“身份證”,實現管片全生命周期信息“一碼通查”;同時改裝應用噴涂機器人,噴出霧化脫模劑全面覆蓋無死角,在有效提高噴涂質量的同時,減少脫模劑損耗。為了提高盾構掘進同步注漿密實度和隧道結構穩定性,集團聯合中鐵十四局開展新材料、新工藝專項攻關,研發具有緩釋效果的水下不分散注漿材料,經反復試驗后在穿越洛溪島段時大規模應用,解決了普通砂漿在地下動水狀態下易離散流失問題。此外,集團還積極響應“一江兩岸三帶”發展規劃,創新實踐TOD綜合開發新模式,對隧道上方和周邊地塊進行集約綜合開發,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區域開發價值。
目前,廣州交投集團正穩步推進海珠灣隧道6座聯絡通道、行車道板和附屬工程施工,同步加快南洲橋梁段及明挖隧道主體結構施工,全力確保項目2025年建成通車。屆時,海珠、越秀等中心城區到廣州南站的行程有望縮短至15分鐘,可有力增強廣州南站的集疏運能力,進一步釋放其核心門戶樞紐功能,強化廣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水平。
海珠灣隧道工程路線圖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