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湖南省科技大會暨獎勵大會在長沙召開,會上宣讀了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含光召科技獎)的決定。據悉,2022-2023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共授獎304項,其中杰出貢獻獎1項、自然科學獎98項、技術發明獎22項、科技進步獎180項、創新團隊獎1項、國際合作獎2項。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曉紅獲湖南省科學技術杰出貢獻獎;“A-DA’D-A型受體光伏材料的設計、合成及機理研究”等9個項目獲湖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基于異構超算的大規模稀疏圖并行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等7個項目獲湖南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多源異構數據流通與智能決策自主計算平臺及其大規模產業應用”等14個項目獲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湖南省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科技獎勵緊盯信息安全、糧食安全等領域,重點遴選支持了一批服務國家和湖南重大戰略、重大工程的原創性引領性成果。比如,“湖南省北斗地理空間基準體系建設關鍵技術與應用”“北斗三號星載信號收發處理關鍵技術及應用”等項目支撐北斗規模化應用;低鎘水稻等大宗農作物育種相關項目成果則為國家糧食安全產業發展奠定種業基礎。
本次科技獎勵還重點突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發展導向,面向湖南“4×4”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遴選支持了一批應用前景廣闊、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比如,“深海重型作業機器人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超大直徑盾構機關鍵技術與應用”已實現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有力支撐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在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踐行科技為民的價值追求方面,“黑素瘤等實體瘤的致病機制”“肺癌分子靶向精準治療方法和藥物研發”等項目脫穎而出,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為推動構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技術保障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青年科技人才是創新創造的主力軍。在激勵青年等科技人才成長成材方面,通過湖南省科技獎評審“打擂”,一批優秀青年學者脫穎而出,為院士等頂尖人才及后備人選培養奠定了基礎,授獎項目和一等獎項目中45歲以下青年學者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占比均達到50%。發揮科技創新“她”力量,女性科技人員作為第一完成人的占比達18%。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