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揚州市發改委正式發布《揚州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
《揚州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3-2025年)》中提出,要充分發揮全市產業基礎良好、生態環境優良、應用場景廣泛等組合優勢,聚焦重點賽道、招引重大項目,突破核心技術、強健產業鏈條,營造產業生態、加快示范應用,推動氫能產業成為全市經濟新增長點,助力制造強市建設,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能源供應體系,將揚州打造成為全省氫能交通應用特色示范區和長三角氫能裝備制造重要基地。
《規劃》指出了揚州市氫能產業發展基本原則:一是搶占先機,前瞻布局。聚焦制氫、儲氫及氫燃料電池等重點賽道,圍繞裝備制造、技術創新和關鍵零部件等打造細分領域特色產業高地。二是示范帶動,多元應用。因地制宜拓展氫能應用場景,重點推動氫能在交通、物流、港口領域的深入應用。三是安全規范,清潔低碳。建立健全氫能安全監管制度。四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積極探索氫能利用商業化路徑,建立健全氫能供應保障體系及相應的基礎設施體系、政策保障體系。
《規劃》制定了揚州市氫能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加快建成氫能裝備制造基地、氫能重點場景應用示范區,推動氫能逐步實現商業化應用,力爭氫能產業開票銷售收入8億元,相關產業總產值達100億元左右。建成一批功能配套齊全、引領帶動作用強的氫能特色產業園,推動50家傳統企業涉氫轉型升級,建成氫能研究、氫能源(裝備)檢驗檢測和安全運營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不少于3個,實現氫能應用示范,包括各類氫動力運營船舶10艘,氫燃料電池示范運營車輛50-100輛,建成加氫站7座。到2030年,氫能相關產業總產值力爭突破300億元,氫能技術更加成熟,氫能應用的領域更加廣泛,一批氫能企業快速發展,氫能裝備制造產業成為高端裝備發展的新動能,氫能產業集群發展成為成熟的產業生態,建成蘇中地區綠氫供應中心和可再生能源綠氫制備示范基地。到2035年,氫能相關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800億元,形成集氫氣制、儲、運、加、用于一體,部分關鍵技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氫能產業體系,氫能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明顯提升,對全市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和實現“雙碳”目標形成強力支撐。
《規劃》明確了揚州市氫能產業建設的重點方向:一是制氫技術及裝備。重點發展低耗能低成本電解水制氫關鍵設備及零部件,重點突破低成本綠氫制備技術和裝備。增強氫源保障能力,形成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氫氣供應服務體系。二是氫儲運技術及裝備。加快突破高密度氣態儲氫關鍵核心零部件及新材料技術,開展液氫泵、閥門、管件、密封件等關鍵零部件研究。重點發展大規模、高密度高壓氣態儲氫罐材料工藝和制造技術,加快推進氨和甲醇站內制氫成套裝備。三是氫燃料電池。重點推進車用/船用氫燃料電池、便攜式氫燃料電池、分布式氫燃料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重點推進高速無油專用空氣壓縮機、高效氫循環系統、隔離型 DC/DC 電源變換器、加濕器以及智能化燃料電池輔助系統產品研發生產。重點發展壓縮機、循環泵、控制閥組等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零部件。重點突破船舶大容量儲氫、大功率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四是特殊場景示范應用。積極開展燃料電池汽車商業性示范應用,重點突破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制氫、電管網絡互通以及協調控制等關鍵技術,積極探索以氫作為還原劑的氫冶金技術規模化應用。
氫能產業,制氫,關鍵核心零部件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近日,高德地圖聯合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同濟大學智能交通運輸系統(ITS)研究中心、未來交通與城市計算聯合實驗室等機構共同發布《2024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簡稱《報告》)。報告顯示,蘭州、合肥、濟南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領先,北京、上海、深圳綠色出行意愿指數位列前三。 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蘭州、合肥、深圳領先 報告基于所監測的主要城市的公共交通數據,對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可靠性以及用戶出行體驗進行了全面分析。數據顯示,蘭州市、合肥市、深圳市在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方面表現突出,分別位列大中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首位。蘭州市的公共交通出行幸福指數最高,達到81.48%,顯示出其公共交通系統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從換乘系數來看,2024年期間,城市公共交通平均換乘系數整體同比去年呈持平或下降趨勢。東莞市、沈陽市、海口市的公交換乘系數分別在超大、特大、中大城市中最小,顯示出這些城市在公共交通系統設計上的便捷性。而在公交運行效率方面,臺州市城市核心區內的高峰期“社會車輛-公交車速度比”最小,小汽車速度是公交的1.95倍,顯示出其公共交通出行用戶體感良好。常州市的“全市全天線路運營速度...